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变革时代的城校共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2
 变革时代的城校共生
胡晓玲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这不仅给大学、也给城市提出了要求,大学如何服务世界的大变局,城市如何利用好大学这一创新源?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创始人Daniel Coit Gilman(1831-1908)早年提出:“我们办学的目的是什么?是鼓励研究、提升独立学者的探索,通过他们的卓越努力推动科学进步以及他们的社区的发展。”此处的“社区”可以是国家、区域、城市以及社区和企业,从城市层面来说这就是“城校共生”,即,大学一方,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为己任,发挥国际合作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同时,紧密联系所在城市,抓住城市发展带来的巨量科学研究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先机,依托城市深厚肥沃的创新土壤,创造多领域的学术体系,成就大学的学术地位,也前瞻性引领城市发展;城市一方,高标准建设宜居城市,以更开放、更有担当的城市文化为大学提供制度创新支撑和服务托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打造思想和知识应用的市场,为大学提供用武之地。
 
                                    大学 
 
      大学引领社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大学无疑是发力的重点。工业革命在欧洲的爆发得益于欧洲大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积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大解放的重大事件之一是南京大学胡福明教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北京大学王选的汉字排版技术,让使用方块字的中国赶上了以英文为主的西方信息技术革命的快车,5G等通信技术的核心研发团队也来自全国七大高校......
      大学是变革时代城市启蒙教育的基地。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洋务革新派一方面加强留学计划,如留美幼童计划、日本留学计划等,另一方面掀起第一批中国现代高校创办的热潮,张之洞1889年到任两湖总督创建了武汉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变革培养了人才,奠定了武汉科教之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配合七大工业项目建设,中央在武汉创办华中工学院等工科院校,以实用性技术和人才培养为主。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培训如职大、电大、技校为社会培养了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及时弥补了当时大建设时期的人才短缺,也由此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命运。
      美国十九世纪下半叶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恰恰这个时期也是美国大学建设热,1862年林肯总统发布《莫里尔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吸引企业家、慈善家基于社会服务和社会理想投资办学,催生一大批如马萨诸塞州的文理学院、社区大学和综合性大学,1890年代美国社区改良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简·亚当斯在芝加哥贫民集中区创建赫尔会所,是美国社区中心、社区大学的雏形,是在社会转折期缓解人才、知识、技能的短缺,为芝加哥迅速崛起储备人才。1909年芝加哥规划明确将中心区定位为包括博物馆、文化中心、图书馆以及各类高校、各类歌剧院、剧场等聚集的智力知识型城区,芝加哥大都市区规划把拥有世界级高等教育机构当作芝加哥大都市区最引以为豪的资源,其中教育的易得性(easy access to education)是规划重要目标之一。19世纪40-50年代城市大学的创办不仅为战后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再培训,也直接为城市培养实用人才。如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于1958年始建于海军码头,用于对退伍军人的再培训,也是芝加哥市长为活化中心区引进的公立高校。美国西北大学在19世纪20年代和二战期间成为美国海军培训基地,是注重实用和职业培训的研究型高校。2008年后随着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复兴,美国又掀起了一波工业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的培训热潮。
      大学赋予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巨系统,伴随着技术革新的经济周期性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性调整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和主旋律,从广义来看,包括城市主体持续接受教育和培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城市物质空间的转型发展以及制度和政策的创新,四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学提供了认识城市巨系统、维持系统运行、解决系统运行问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探索力量。
      美国工业革命后巴斯德象限研究(应用激发的基础研究)成为基础研究的主流方向,更注重对产业、商业的创新支持以及对政府和社会的政策创新支持。芝加哥在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新理念的落实和新发明的应用而产生创新,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持续发展和领先是它持续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结果,丰富的教育资源赋予芝加哥持续的科技创新动力。芝加哥由于铁路中心和工业城市的基础而拥有丰富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与科技创新资源和设施,如芝加哥大学的自然科学专业,伊利诺伊大学和西北大学、德堡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拥有强大的工程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大。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IT)始建于1890年,由芝加哥肉类加工企业创始人Armour家族投资创办,后合并了设计学院、芝加哥-Kent法学院、中西部工程学院等学院,是私立研究型、独立的科技大学,2006年利用学校建筑创办大学科技园,孵化不少初创科技公司。伊利诺伊大学系统包括香槟分校、芝加哥分校和春田分校三所公立高校,香槟分校始建于1867年,当时是伊利诺伊工业大学,是在莫里尔法案后全美创办的37所高校之一,拥有16个学院以及超级计算机应用国家中心(NCSA)等研究机构。德堡大学(DePaul University)位于芝加哥中心区杰克逊大道上,与芝加哥金融区和艺术博物馆相邻。德堡大学在学院和课程设置上直接与中心区的功能相关,如商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以及为创新成人教育模式的“新学习”学院,音乐学院的表演艺术经营课程以及商学院的行为金融学课程非常有特色,德堡剧场学院(Theatre College)是美国中西部最老的戏剧学院之一,有对公众开放的剧场,直接支撑着中心区剧院等文化旅游以及特色商业、金融贸易等功能和产业的创新。作为位于中心区的高校,在二战以后德堡大学不断收购中心区利用效率不高的百货大楼、公司办公楼等,办成高科技服务中心、商科图书馆、现代化教室以及商学院、计算机与数字媒体学院、通信学院等,并与芝加哥罗斯福大学、哥伦比亚学院以及罗伯特·莫里斯大学共同开发建设大学生社区芝加哥大学中心(University Center of Chicago),促进中心区的活化。
 
                                              城市
 
      城市以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包容大气、多元文化来吸引国际化人才。科学探索犹如在黑暗中寻找光亮,学者的理想是为全人类共享知识,大学作为科学探索的殿堂,是吸引学者进行思想碰撞和共享的国际交流交往平台。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数学是他的全球通行证。马萨诸塞州剑桥镇不仅是顶级名校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所在地,也是世界各地学者交流交往圣地,为充分利用大学周边知识溢出效应,共享学术成果,剑桥镇也是众多生物高科技企业集聚地,是麻省创新中心所在地。何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便利的通达性,地铁在两校人流汇集地均设地铁站,如画的查尔斯河、河滨步道及多样化的水上运动,慵懒闲适的街道,24小时吧,各种风味餐厅,多样化高水平的艺术......为弥补城市治安问题,巴尔的摩市政府在JHU主校区主要人行道口长期安排辅警值守。
      城市以更开放、更自由、更有担当和有法治的文化为创新提供制度支撑和服务托底。曾任MIT副校长的范内尔·布什建构了美国政府支持大学科研的体制而对美国科技竞争力产生永久性影响,芝加哥大学参与的曼哈顿计划就是在范内尔倡导成立的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导下开展的。现任MIT校长说,“大量一流的美国大学在联邦政府的长期支持下进行高级研究”,这是美国的巨大资产,而且“行业-大学-政府”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战略合作投资机制使整个创新体系更快、更有效,让美国的创意创新首先进入美国市场,是美国科技创新始终保持世界前沿的重要原因。
      以开放的城市、开放的市场为大学提供更多用武之地。城市是复杂巨系统,是巨大市场,孕育着巨量科学研究的需求和产业创新发展的先机,需要城市不避讳存在的问题,接纳大学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创造经济、社会、历史、科学、技术各领域的知识体系,前瞻性引领城市发展。如芝加哥大学创始之初即确定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三大职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将城市和区域的需求作为大学科研的方向,并通过合作项目、专项计划和工程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大学在专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社会价值,这些合作以芝加哥大学所在社区南芝加哥地区以及芝加哥市为基础,辐射到全国。城市教育计划是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市合作的重要形式,该计划目的是将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和对公共学校的实际参与集中起来,改进芝加哥城市和农村的公共教育。从芝加哥经验可见,以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自组织调节功能的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为基础,城市为学术研究提供试验场,学术研究为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解决问题和革新的办法,形成学术繁荣的良性机制,在芝加哥地区形成了众多在学术界影响深远的芝加哥经济、社会、建筑、媒体学派,表现在以城市为实验室/试验地,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的专业知识系统和前瞻的理论成果来辅佐城市,引领城市发展,如经济学派的新自由主义赋予城市市场主体活力和城市自适应能力,城市社会生态学派对城市的关注,规划建筑学派的城市研究、建筑咨询行业以及高校的STEM专业的科技创新直接引领产业创新和转型发展,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即时的顾问支撑和引导作用。
      大变革时代要求大学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城市把适于创新、为创新服务作为首要城市职能,以此来促进城市与大学相互成就,实现城市与大学的共生、共兴、共荣。武汉是大学之城、科教之城,“城校共生”对于武汉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作者为民革城建直属支部主委)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俾尔德、威廉·巴格力著.美国的历史:从蛮荒的时代到帝国时代,魏野畴译,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17
2.资中筠.二十世纪的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吴军.《科学:无尽的前沿》导读:为何美国的科研既能得诺贝尔奖,又能产生高科技产品?赛先生公众号,2021.5.3
4.郄海霞.美国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案例分析——以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市的互动为例[J],2006
5.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网站
6.德堡大学网站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