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两次淞沪抗战期间中日两方的决策(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5
 两次淞沪抗战期间中日两方的决策(下)
魏光森
 
      1936年,日本方面制定了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发动全面侵华的战争部署。
      中国方面,1936年2月,蒋介石研究对日应战时,认为“对倭不免一战,而上海作战为世界观瞻所系也”。
      为此,在中央军校设立“野营办公室”这样一个机构,实际上是对日备战的司令部。以“野营训练”为掩护,在上海附近侦察、测量、绘制地图,搜集各方面的情报和资料,准备对日作战。
      而在1935年,蒋介石就亲自出任总裁判,进行了军一级的对抗演习。1936年2月,碍于《淞沪停战协定》,除保留淞沪警备司令部建制外,又秘密地成立了京沪警备司令部。名为“警备”,实际职责却是承担京沪地区的国防构建,以备进军上海与日军作战,决心一旦中日战争爆发就在上海先发制人。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蒋百里曾分析:“沪宁方面,敌人不利于使用大部陆军,我方应取速决主义,不宜多控制预备部队于后方,使敌人能以少数兵力,牵制我大部兵力。平津方面,敌人仍将集中优势兵力,我方应取持久主义,兵力应有纵长之配置。”
      中国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冯·法肯豪森将军(曾经是德驻日本武官,知晓日语,亦了解中日战势),1935年在其《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中,就明确指出,由于日军占据了长城一线,一旦日军攻击,陇海铁路和黄河就是前沿,山东是容易被夺取的地区。而上海决不能轻易放弃,那样会使沿海省份迅速沦陷,最重要的工厂和进口通道也将相继失陷。
      可见,当初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策略,是要避免在华北平原进行决战,尽可能把日军引入地形相对复杂的沪宁地区,以消减日军的优势。更甚的原因:蒋介石认为在上海对日作战还可以得到国际援助,幻想凭经济发达的沪宁地区战事更能触动英美的在华利益,期望以国际干涉牵制日本侵华。
因此,上海,是抗战必由之地。开战,只是时间问题。
      1937年的国民政府,已将基本精力转向了抗日,制定了专门针对日军侵华的《民国廿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就未来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抗敌战略进行了主体设计部署,经参谋总长程潜和参谋次长杨杰、熊斌审定后,送至庐山,由军政部次长陈诚转呈蒋介石。此份作战计划分甲、乙两案,根据对日采取消极与积极两种不同作战态势,分别拟定了抗击日军侵略的具体战略任务与各阶段战斗计划。《甲案》规定 “作战指导要领”,明确指出 “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
      日本华北驻屯军1936年就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径自在卢沟桥以北地区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团长吉星文严词拒绝。日军迅即包围宛平县城。8日晨,日军向宛平县城猛烈攻击。并攻占了宛平东北沙岗。北平当局命令驻军坚守。中国驻守军第二十九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顽强的抵抗。
      一天内,日军连续进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9日,北平当局与日军达成协议:(1)双方立即停止射击;(2)日军撤退至永定河左岸,中国军队撤至右岸;(3)卢沟桥守备由河北保安队担任。但是,日军不仅不履行协议,反而大批调兵。10日,各方纷纷报告,日军已由天津、古北口、榆关等处陆续开拔,且有大炮、坦克等向卢沟桥开进。11日起,日军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城内居民伤亡颇多,团长吉星文亦负伤。遂向城外疏散宛平居民。
      宛平卢沟桥之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7月8日,中共中央就日军进攻宛平向全国发出通电。通电分析:平津与华北被日寇武装侵略的危险,是极端严重了。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通电号召: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7月17日,蒋介石于庐山发表谈话,申明:“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表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宣布对日作战﹐得到全国的响应。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进入抗战。
      按照国民政府《国防计划》甲案,陆军将集中兵力歼灭驻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段航道以期围歼日军长江舰队。由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则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陆战队等也开拔增援上海。8月11日第3舰队到达上海。
      1937年8月13日,为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海军陆战队,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87、88师等部奉令开始对上海市区日军发动全面进攻。中国空军也协同作战,轰炸上海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基地,“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日军陆战队凭借虹口司令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死守待援,日舰炮击闸北支援,中国军队进攻受挫。
      8月14日开始,日本海军航空队空袭中国杭州、广德各地。14日,中国空军对上海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实行了轰炸。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组织上海派遣军,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指挥第3、第11师团等日军部队进攻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8月23日拂晓,日军松井石根率领的上海派遣军2个师团约1万余人的援军在海空火力掩护下,于长江沿岸的狮子林、川沙口,吴淞口的张华浜等中国军队侧后方登陆,进攻宝山、月浦、罗店、蕰藻浜等上海北面的中方阵地。
      日军从长江沿岸登陆,由守势变为攻势,企图通过侧翼包围,占领上海。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中方已无力消灭上海日军陆战队。
      23日早上,张治中得知日军登陆,心急如焚。因与各部间的电话线被炸断,他骑自行车到江湾第87师师部,火速部署抗登陆作战。命令第36宋希濂师、第87王敬久师、第88孙元良师、独立20旅、上海保安总团和教导总队2团等部继续围攻虹口、杨树浦正面之敌。第87师1个旅支援吴淞。第十八军98师、11师冒着日军敌机的狂轰滥炸,向宝山、杨行、刘行、罗店一带驰援,坚决阻击上岸的日军。
      蒋介石闻讯,急令组建第15集团军,军政部次长陈诚为总司令、副总司令为罗卓英,下辖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兼)、第三十九军(军长刘和鼎)和第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归属第三战区,火速赴沪抗击日敌登陆。
      罗卓英指挥第15集团军所部向吴淞口、狮子林、宝山、川沙口登陆之敌发起反击,增援第九集团军。中国官兵奋战于罗店、宝山诸地,与日军第11师团反复争夺较量。8月24日,第十八军11师冒着飞机的猛烈轰炸,英勇收复罗店镇。日军不甘失败,调集坦克、飞机和重炮大举反扑。围绕罗店,中日展开拉锯战,阵地几经易手。8月25日,67师201旅与日军激战,全旅伤亡殆尽,旅长蔡炳炎阵亡。血战至8月29日,罗店再次告陷,中国军队伤亡甚众,67师师长李树森重伤,黄维从德国紧急召回火线接任。罗店之战,被称为“血肉磨坊”。
      9月,日军为扩大登陆阵地,2日起,连续以军舰、飞机、坦克支援,向防守月浦、宝山的中国第98师夏楚中部发动猛烈进攻,5日晨,狮子林、吴淞间联接通道被敌打通,宝山陷入重围。日军随即集中30余艘军舰炮火,协同陆军向宝山镇猛攻。7日晨,日军以坦克为前导突入镇内,中国军队与敌巷战,顽强抵抗,98师583团3营营长姚子青及全营官兵500余人壮烈阵亡。宝山保卫战失利。
      9月9日,日本宣布进入战时体制,进行了第六次动员。到9月下旬,日军增兵达20万。
      面对日军不断的调派增援,国民政府也迅速从各个省调兵增援淞沪参战。第三战区发布第二期作战计划,由攻坚不利转而实施防御作战准备。
      10月19日,日军发动“总进攻”,以700门火炮,150架轰炸机为掩护,猛攻上海西北的大场镇(影片《八佰》中湖北保安团与日军首次遭遇之地)。
      激战一周后,日军25日攻破大场阵地,大场镇陷落。闸北、江湾、庙行的中国守军侧背受到威胁,不得不撤向市区。中国军队退守苏州河,战争进入第三阶段。
      10月20日,为威胁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侧翼,日军陆军参谋本部下令从国内抽调约12万人,组建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辖第6、第18、第114师团等部) 派往华东战场。(10月30日,又将华北的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
      就在日军大兵压境形成反包围之时,蒋介石仍寄托于其他列强干涉制止日本进攻上海,下达撤退命令。历经3个月的浴血奋战,却不得不撤退,守军的杀敌士气大受影响,队伍秩序开始出现混乱。
      曾在大场镇与日军血战的88师,仅留524团第2营,补充后号称八佰人,由副团长谢晋元指挥,坚守闸北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以期在九国会议召开之际,向世界展示中国抗战决心,争取国际援助。但这场本来是“打给国际看”的战斗,最后却起到了“打给中国人看”的效果,10月27日至30日,“八佰壮士” 坚守四天,打退日军多次进攻。上海人民无不为之鼓舞,各界纷纷支援物资,并送至一面中国旗帜在仓库上升起,显示出了前所未见的团结。
      11月5日,日军第10军的三个师团,迂回至淞沪战场侧后,在浙江杭州湾发起更大规模的登陆。中国军队三面受敌,被迫全线撤退。
      此时,日本统帅部已决定,将侵华战略重点转向华中与华东。为此,决定成立华中方面军。11月7日,由日军陆军参谋本部下令组建,下辖日军上海派遣军和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第十军以及第三飞行团。其作战目标是协调进攻上海的日军和在杭州湾登陆的日军军事行动,夹击中国在上海的军队,以求攻占中国上海、南京地区。
      1937年11月12日夜,上海市区全部陷落,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意义深远。是抗日战争以来,中日军队第一次大会战。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军队投入战事,日军增兵至三十万。这是中国必须要打的一场战争,改变了日军侵华的战争方向,为中国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虽以失败告终,但经此役,中国政府再未与日方签订停战协议,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不再忍气吞声,中国绝不向日本投降的态度。   
                        (作者为武昌民革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