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夏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 刘俊、陈建辉、苏月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2014年江夏区财政收入过百亿,工业总产值超千亿,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江夏区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逐步增强。农业设施化水平显著提高,设施蔬菜基地达3万亩,其中钢架大棚面积8750亩,每亩平均效益超过5000元,是传统农业的2倍以上。
2、农机化水平稳步提升。现有各类农业机械66673台套,农机总动力39.84万千瓦,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62.8%。
3、两型农业态势强劲。共建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年处理禽粪便能力20万吨,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万台,农村户用沼气6000户,太阳能路灯400盏。较上年度农药、化肥用量分别下降50吨、2400吨,降幅分别达到5.8%,3.2%。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获取政策扶持的力度有限。虽然现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多个,但真正本地农民得到政策不多。一是农民知晓政策的渠道匮乏,同时理解把握政策的能力不足,无法及时合理的运用政策;二是大量政策被许多农业企业优先享受,农业企业有条件及时获取政策,甚至有专人跟踪办理有关申报手续,导致大多数农民无法及时得到政府的支持。
2、部分农企存在不规范经营的现象。农业是相对弱势的产业,各级政府都出台了支持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但部分农企在争取到补贴政策后并没有将之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例如有的企业在拿到钢架大棚补贴后,大棚内的土地闲置两三年之久,没有进行任何农业生产活动无任何土地产出。涉嫌套用政策资金并可能存在圈地现象。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3、农业信息化匮乏,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农业数据统计更新不及时,导致江夏区部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大量的农产品滞销,烂在田间地头,农民增产减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江夏区的农产品营销组织主要为销售公司、合作组织、销售大户及农户自身等,这些组织是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命脉,但是在其销售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农户缺乏市场供需信息的指引。
4、养殖大区的称号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江夏区既是畜牧大区也是水产大区,高密度的养殖方式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江夏区现有30个万头猪的养猪厂,猪厂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主要为废气和废水污染。废气,对区域环境空气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夏天,如果猪场处于居民区上风向,那是苦不堪言,恶臭难挡;废水,如果直接排入沟渠或是池塘,会直接给水质水生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虽然现在一般都会要求废水采取零排放,处理之后用作肥料,但是肥料的加工过程也会造成粉尘以及噪音污染。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惠农政策倾斜力度。运用信息平台扩大政策宣传范围,将相关惠农扶持政策传达到乡、村、街道甚至是农民本身,避免盲区。加强政策扶持向农民个人倾斜。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业扶持政策审批及审核时,可优先考虑农民,让本地农民获得更多的扶持政策。
2、加强监管,政策透明化。进一步做到农业补贴政策透明化,让农民能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扶持政策信息,与农企享受到同等的国家政策扶持。乡、村、组各部门都应享有知晓权,实行监督管理阳光化。对不规范的农企加强监管,让有关部门更进一步的对取得政府补贴政策的农企进行事中、事后的监管,杜绝套用农业补贴资金的情况发生。
3、 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做好“E+农业”。可将农业电子商务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打破传统农业模式,构建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由劳动部门牵头向农民开展电子商务技能培训,学习阿里巴巴、淘宝、微商的经营技巧,组织农民与电商企业对接,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建立信息共享,并且可以有效利用智能手机的APP软件,进一步了解最新最全的信息,提高效率,降低风险。让数据可视化,市场可视化,生产产量可控化。
4、发展生态旅游新城,建设最美江夏。为保障农业现代化经济能持续健康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升级,实现更高附加值。相关部门应引导养殖户实行水产行业的低密度养殖。建设最美江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新项目。旅游休闲产业是目前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价值的产业,既发挥了农村的资源优势,又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当前自驾旅游休闲俨然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清新的环境,新鲜的蔬果,美味的家禽等等,都是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将会是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
(作者为江夏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