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夜经济点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容 晖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城市消费”到“消费城市”的转型,夜经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夜经济不仅能有效延伸消费时间,拓展消费空间,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业态,提升消费品质,更能增添城市魅力,改变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助力提升城市能级。
目前,我市已初步具备夜经济生态,诸如夜间餐饮、文化演艺、夜游长江等业态已然成型,然而对标上海、成都、长沙等国内夜经济“出圈”的城市,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业态布局既不丰富又欠均衡,缺乏新颖、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夜间消费场所不多;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无法适配高度繁荣的夜经济,在公交覆盖、停车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公共安全与卫生维护力度有待加强;三是夜经济品牌建设力度相对较弱,缺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的品牌活动。建议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把大力发展夜经济作为一个突破口,以夜经济点亮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IP。
为此建议:
一、文化赋能,推动汉派夜经济蝶变
一是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借鉴成都、南京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文化为内核,推动夜经济的创新发展。整合武汉特有的荆楚文化、汉派文化和江湖文化资源,构建一个既具有多元性又不失高品质的夜经济文化生态体系,使其成为夜经济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赋予夜经济独特的文化魅力。
二是充分利用武汉独有的地理优势。围绕两江四岸的自然风光,巧妙结合“水”与“夜”的元素,精心打造一系列水上夜游、临江休闲、滨江夜市等特色项目。举办一系列具有楚汉特色的夜间文化节庆活动,如文化演出、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将其作为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城市夜间文化生活。
三是结合武汉的地方美食文化特色。设立深夜食堂街区,将地道的汉派美食融入夜经济的脉络之中,创造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夜间文化地标和消费热点。在满足本地市民消费需求的同时,形成口碑效应,吸引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二、政策赋能,将潜在流量有效激活并转化为持久消费动力
一是针对武汉庞大的大学生、光谷白领、滨江商务人士等消费群体,精准施策。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夜间消费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洞察消费者需求,精准推荐个性化、差异化的夜间消费产品与服务,从而将潜在消费群体转为实际消费流量。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延长公交车、地铁等运营时间,增设夜间出行线路,确保市民和游客在夜间消费活动后能够方便快捷地返程回家。提升夜间治安管理和城市照明系统的建设,打造明亮、安全、舒适的夜间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夜间出行与消费的信心。
二是加大对夜经济主体的培育政策力度。出台针对夜经济的专项政策,简化开设夜间经营项目的审批流程,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延长营业时间,特别对于初次涉足夜经济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当税费减免,以降低创业门槛。设立夜经济专项基金,资助创新业态的研究、推广与落地,赞助举办丰富多样的夜间文化活动,充实夜经济的内容和形式。
三是允许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适度开放环卫、停车等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交流平台,提高这类组织在夜经济领域的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共同打造优质的夜间消费环境,从而有效激活和转化潜在消费流量,推动武汉夜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健康发展。
三、绿色赋能,实现夜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共生共赢
一是先采用节能环保的照明技术和材料。例如LED照明系统和太阳能供电设施,以降低夜间景观照明的能耗,减少碳排放,打造绿色低碳的夜间消费环境。推行智能调控和节能管理,灵活调整照明强度以适应季节、时段和人流变化,从而在保障美观夜间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
二是积极倡导和推行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商户和消费者在夜经济活动中广泛应用环保产品和服务,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替代品,推动餐饮业采用可降解环保餐具,设置完善的废弃物分类回收设施等。
三是构建循环经济模式。鼓励商家在经营中贯彻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例如餐厨垃圾处理后生成生物肥料,废弃物品通过艺术再造等方式赋予新生,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链,确保夜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作者为江岸民革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