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加快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5
 关于加快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建议
欧阳云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针对“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促进消费、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全球知名度的提升,武汉正逐步从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期间,武汉接待游客量3151.65万人次,仅次于重庆位居全国第二;旅游收入方面更是以298.73亿元的收入超过上海高居全国第一。作为国内消费市场升级的高级形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对区域消费、经济具有极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对推动城市更好地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现状
 
      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2023年3月,《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武政〔2023〕5号)发布,成立了由分管市领导担任组长,市商务局牵头,56个成员单位参与的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通过完善5项工作机制,制定76项责任清单,形成了市区紧密联动、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2023年,全市策划举办促消费活动2300场以上,投放消费券4.9亿元,直接拉动消费超46.6亿元,2023年实现社零总额7531.9亿元,比上年增长8.6%,时隔四年重新迈上7千亿台阶,在规模前十的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位列第三。
      1.优质消费资源加快集聚。2023年我市累计签约商贸物流类项目290余个,签约金额2133亿元,砂之船奥特莱斯、玉湖、盘古、丽思·卡尔顿等优质项目相继落地;引进比亚迪品牌体验中心全国首店、华为旗舰店等各类首店200余个,引进规模全国前列;培育打造10家进口商品集散中心,省内首家跨境电商网购“新零售”试点店开业,全市消费品进口增长超30%。
      2.本土品牌建设初显成效。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东风岚图、良品铺子、周黑鸭等武汉制造品牌,196个产品和服务开展列入“武汉精品”培育库;积极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通过举办老字号创意设计大赛,推动老字号进车站、进展会,新增“中华老字号”6家;编制首批武汉伴手礼,精心培育本土文创品牌,黄鹤楼、马应龙两大非遗联名推出的“楚盒·鹤礼”文创礼盒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扩大“江城百臻”影响力,打响本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3.全域旅游供给提质扩容。在文旅消费方面,知音号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夜上黄鹤楼获评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项目,2023年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2.41%和69.52%;在体育消费方面,武汉马拉松通过与樱花、展会、美食等要素叠加,赛事溢出效应突显。根据组委会不完全统计,今年武汉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预计为武汉创造15.71亿元的城市效益,其中对武汉的经济影响约为5.57亿元,对武汉的社会影响约达到10.14亿元。
      4.城市商业布局持续优化。一是持续做好武商、江汉路等6个核心商圈和黎黄陂路、武汉天地等11个特色街区提档升级工作;二是推广十大夜游江城精品线路,打造夜游消费地标,新增武商梦时代、武汉欢乐谷、武汉木兰花乡景区、吉庆街等4个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三是塑造消费新场景,新增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个、全国示范智慧商店1个,认定市级直播电商集聚区11个、智慧商店1335家。
      二、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评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水平有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政策引领度等5个维度25个具体指标。在25个指标中,国际化相关的指标有9个,占比25%;地方特色化相关的指标有9个,占比25%,消费繁荣度相关的指标有5个,占比20%。可见,商务部的评价体系中“国际化、特色化、消费繁荣度”相关的指标占比达70%。
      比照商务部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武汉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存在三大不足:一是国际化程度不足。在国际会展品牌的培育能力、国际会展活动的承载能力上与先进城市有一定差距;在跨境消费平台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在吸引跨境贸易企业入驻、引导武汉企业“走出去”等方面还有较大空间。二是商贸繁荣程度不够。缺少集聚国际高端消费资源的国际化商圈和商业街,高端消费品牌不足,对国际消费品牌的吸引能力与一线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三是消费环境有待持续优化。根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十几家部委联合发布的《城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2023)》,武汉得分排名第11,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武汉得分排名第32,相比其他国内主要城市,武汉市虽然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武汉市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对标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他们都拥有世界级商圈,国际奢侈品消费集聚,国际范十足;地方特色比较突出,每个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节庆品牌和消费文化;消费繁荣程度高,全球140个主要消费城市仅拥有全世界13%的人口,但消费支出额和GDP分别占到了33%和36%。对标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第一批消费中心试点城市,他们国际化水平较高,都有一个顶级商圈,具有城市自身的特色品牌文化,消费繁荣程度高,五个城市以全国8%的人口,创造了13.2%的消费规模。
      培育建设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对表国家指标体系,学习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经验,发挥武汉核心优势,围绕“国际范、湖北味、武汉韵、烟火气”的路径打造:
      一是布局顶级商圈,打造“国际范”的消费中心城市。根据武汉城市“多中心”特点,优化城市消费中心布局。以江北沿线“老汉口”百年商贸聚集区为主轴,培育武汉世界级商圈;以光谷、武商梦时代、武汉CBD等次级商圈为主干,打造区域标志性商业街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适应国际消费需求发展变化的新型社区商业场景;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四梁八柱”。大力推进“首店计划”,培育引进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打造新品名品首发地。拓宽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引进渠道,增加国际一线消费品(奢侈品)进口量,推动境外奢侈品消费回流武汉。构建品类丰富、特色互补跨境电商网点体系。
      二是突出荆楚味道,打造“湖北味”的消费中心城市。建立健全与“楚菜”相关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标准化管理体系,大力培育推广“精致楚菜”品牌,努力创建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黑珍珠”餐厅;扭紧餐饮及关联产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湖北各城市圈种植、养殖基地的优质食材资源,打造集种植、养殖、冷链、运输、仓储、加工、生产、餐饮为一体的产业链,推进餐饮业与会展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强化技术攻关与营销,不断创新研制新特色产品,力争打造下一个“小龙虾”式的现象级菜品。着力将武汉打造成为世界美食之都,讲好楚菜故事,让荆楚味道走向全国,香飘世界。
      三是塑造地域特色,打造“武汉韵”的消费中心城市。建立健全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唱响“蔡林记”“叶开泰”“四季美”“汪玉霞”“扬子江”等武汉特色“老字号”招牌;利用好两江四岸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强化“大江大湖大武汉”的鲜明城市形象,进一步突出“长江文化”的重要引领性作用,持续举办“汉马”“渡江节”“武网”等体育赛事;探索“武汉时装周”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武汉时尚品牌,积极举办“武汉国际消费季”“直播电商节”等本土特色国际消费节庆品牌;规划建设可承接国家级、国际性重大仪式活动的永久性场所,积极申办、承办如“军运会”“世界湿地大会”等大型国际活动。聚焦两江四汉核心地标之外,还要以武汉新城、长江新区为核心谋划未来消费新空间。
      四是推进消费升级,打造“烟火气”的消费中心城市。积极迎合“打卡经济”“地标经济”“Z世代经济”“摆烂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提升武汉网红城市气质。通过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运用,打造云逛街、云购物、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消费新模式。创建“剧本杀”主题商场等新型体验式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沉浸式商业街区。结合长江灯光秀推出夜间博物馆、深夜书店、活力街区等项目,打造武汉“夜经济”全国新地标。努力探索盘活武汉闲置低效国资商贸物业新机制,尽快将“僵尸资产”变为“网红商业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公共服务,于细微处提升消费体验。
      (作者为市民革专职副主委)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