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会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是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定位之一。作为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基础链接,加快推进武汉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对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实现武汉跨越式发展和大武汉复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武汉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研究背景
先进制造业的概念于1992年由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从概念上讲,先进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模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从内涵上看,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一类产业中的企业往往表现出知识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特点;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引领市场发展趋势的先锋企业。另一方面包括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传统产业中的关键领域,这一类产业中的企业往往掌握某种关键诀窍或具有某方面特别的优势能力,能够占据在全球化分工背景下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具有产业把控能力。
作为全球化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先进制造业具有其典型特征,在产业层次、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区别于传统制造业,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高端性。先进制造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前沿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使得它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在产业层次上表现出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高端特征,属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型产业和热门产业,是国家、地区和企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所特别重点考虑的产业形态。在产业工人素质方面,先进制造业要求产业工人具备较高的技术管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知识型、技术型工人比重高。在资本投入方面,先进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因而产业资本进入门槛高,产业资本规模要求高。
2、技术先进性。先进制造业在市场调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和用户反馈等价值创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驱动企业和产业发展。如生产过程中采用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信息制造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自动化单元技术、极限加工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清洁生产制造技术等。
3、管理现代性。先进制造业管理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采用不断创新的现代管理理念对产业和企业价值链进行管理,如将运筹学思想、行为科学理论、人本管理、环保理念等运用于产业和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二是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行价值链管理,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4、模式创新性。主要包括采用新的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 制造模式上,如采用精益生产模式(L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柔性制造系统(FMS)、 虚拟制造模式(VM) 和数字制造化模式等; 发展模式上,如采用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等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武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优势分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全力提速“工业倍增计划”,有力地推进了武汉先进制造业的较快发展,重点行业、企业支撑作用突出,产业集群化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分析我市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建设武汉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力提升,发展速度加快
2011年武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6.2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1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总产值1990-2000年从303.15亿元增长到1422.37亿元,年均增速16.7%,2010增加到7004.96亿元,2000-2010年均增速17.3%;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433.33亿元增长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2123.54亿元,年均增速17.2%。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前两者产值均过千亿元,产值分别为1301.46亿元、1682.75亿元。
2、重点行业、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2011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9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390.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500亿元的86.9%。工业总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3家,工业总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78家。东风、武钢、湖北中烟和武邮院等4家企业入围2011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武钢集团成为世界钢铁第四强。汽车、钢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产值分别为1334.18亿元、1028.58亿元、1010.92亿元、1080.66亿元。以工业总产值为指标来衡量,武汉市一些重要制造行业在全国占较大的份额,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较高的制造行业有烟草(5.52%)、印刷业(4.39%)、饮料(2.74%)、医药(l.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l.9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18%)、仪器仪表(6.8%)等。
3、产业集群化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制造业新型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如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武汉邮科院、华工科技、楚天激光、七一七所等企业为龙头,集聚企业1000多家,跻身世界级产业集群;沌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汽车研发机构30多家,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共77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00多家。制造业四大板块初步形成,青山地区的钢铁、环保,沌口开发区的汽车、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东西湖的食品加工等已初具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形态。一批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010年武汉市企业专利申请量7681件,其中,企业专利申请占到五成以上,武钢等6家企业专利申请超过了100件,武钢公司专利申请超过600件。企业积极参与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如武重先后参加了4项标准的起草制定。
虽然当前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横向比较还存在总量偏小、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区域合作不够等问题,与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1、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体系。成立武汉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专门职能部门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全市的先进制造业工业布局和发展。强化产业政策创新,围绕武汉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目标,系统整理优化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工商局、税务局、环保局、国资委、各园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的优惠政策,通过系统集成和集成创新,构建武汉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突破管理瓶颈,提升整体效能。建立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集市发改、科技、财政、国土、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参加,对武汉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协调服务。针对武汉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武汉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的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发展目标。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加大政策宣传,规范业内市场秩序,协调沟通关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我市先进制造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搭建技术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
2、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产品,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公地”建设,通过多方共建的方式组建武汉市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实现联盟内的知识资产和硬件设施的共享共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研发投资和技术积累,促进优势产业的集群创新。统合科技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政府资金扶持渠道,组建武汉市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和投资担保基金,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大研发与产业化投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快我市先进制造业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武汉市高校、研究院所众多,科研基础好,研发能力强的优势,加快推进地方、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联合,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3、强化要素集聚,实现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发展。修编完善开发区规划体系,强化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先进制造业在3大国家级园区和12个省级园的统筹布局。以引进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和产业链薄弱环节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条拉动产业集聚,培育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上中下游密切衔接的产业集群。加强四大开发区(工业区)与原四大郊区工业发展相结合,鼓励各地通过“一区多园”的形式,对现有雷同、分散、行政分割的开发区进行改造整合,打造四大工业板块,即以东湖高新区为主体,带动江夏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超前谋划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光谷”板块;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带动蔡甸、汉南等区域做大做强汽车、家电和电子产业的“中国车城”板块;借以天河机场地理近缘优势,以东西湖吴家山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带动黄陂区主攻电子电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临空经济”板块;依托武汉化学工业区、武汉新港,带动新洲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包括冶金、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的“临港产业”板块。
4、强化人才支撑,增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后劲。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建立符合武汉实际、中国国情、国际惯例的国际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东湖高新人才特区国际化建设步伐,为我市获取国际优秀先进制造业人才提供优质的政策环境。以大项目为带动,通过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建立国际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等领域提出和参与国家和国际重大项目合作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人才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