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4-03
 关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市委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将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武汉作为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无废城市、C40城市以及中碳登落户城市,尽管在绿色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具有先发优势,但目前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难度大,我市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比例长期偏高,动能转化动力不足,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创新、金融基础有待加强;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成效尚不巩固,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短板;三是生态体系较脆弱,长江十年禁渔和流域生态恢复工作任重道远;四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资源少、任务重,急需加强谋划。为此建议:
      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以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相关意见为指导,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通过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绿色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和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切实降低生产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健全绿色低碳流通体系。通过联运和新能源交通工具打造低碳物流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实现交通端低碳运营。三是健全绿色低碳消费体系。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引导社会转向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全民参与。四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智慧管理体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撑。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强化执法监管,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标准和统计监测制度,构建绿色交易市场体系。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强化污染防治和二氧化碳减排协同,统筹减污降碳的目标、区域、措施、政策和监管,加快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一是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科学制定减排措施;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动焦化、水泥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玻璃、石化、工业锅炉等行业进一步实施污染深度治理,严格控制物料储存、输送及生产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二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对车辆实施排放标准淘汰机制,鼓励电动和LNG船舶应用,对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新能源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三是加强其他涉气污染改造,加强生物质锅炉排查力度,严格落实秸秆禁焚要求,推进种植业和畜牧业氨、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减少固体废弃物处理环节排放。
      三、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加强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以碳汇指标交易引领GEP生态价值实现工作。一是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完善“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一网多点”的绿色骨架,构建“绿峰作屏、绿楔引风、蓝绿成网、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绿色空间结构。二是实施“绿色骨架”主体工程,持续推进长江及其支流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三是加快推进林地更新和区域碳汇优势树种研发推广工作,深挖森林碳汇潜能,加快实施山体修复及山体公园建设工作,实施蓝网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四是在生态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严格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树立EOD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布局生态用地空间,鼓励依托于“两山”理念的生态产业发展,以开发促保护,构建碳汇-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和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抓手,“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出现7次,报告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要求明确而务实。“双碳”工作未来五年的基调是“积极稳妥”,不是“大干快上”,更不是“运动式减碳”,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基于多煤少油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能源体系建设,“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我市应扎实做好碳达峰规划,重点突出,合理安排各领域达峰计划,平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一是加快对碳达峰方案的编制工作,合理设置达峰时间和碳达峰峰值,不抢跑、不等待。二是重视碳汇指标储备工作,以平台公司为主体,依托中碳登和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资源,在省内提前开展碳汇指标储备工作,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三是积极推进能源体系改造,尤应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引进和推广。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