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正浩
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社会化工程,“人、车、路、环境”这四项交通要素并存,决定了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其中,人又位居交通管理的最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也随之急剧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如行人闯红灯、不走人行道、乱拐乱穿、翻越护栏等交通违法行为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也呈上升趋势。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作为交通参与者的行人,日常生活中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就等于漠视自己的生命。为有效遏制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现就行人习惯性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的原因、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行人常见交通违法行为的表现
一是行人不走人行道、不走斑马线,与机动车争道;二是在灯控路口乱闯、抢信号灯;三是逆行、不观察瞭望、乱翻护栏等。
二、行人习惯性交通违法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是交通法规意识淡泊。头脑中根本就没有交通法规这根弦,更谈不上交通法规安全意识。
二是自身安全意识差。把法律对生命权的保护进行曲解,片面地理解为行人道路通行权的优先,认为只要机动车撞行人,就是机动车驾驶人的责任,而行人却没有责任。
三是部分行人死要面子。极力掩饰自己的交通违法行为,特别是在众人面前,拒不认错,对抗民警的依法査纠。
四是交通参与者表现强势。交通安全法规把交通参与者中的行人视为弱势群体,无论是否存在斑马线,有些人都敢从车流中穿行,毫无“弱势群体”的样子。
三、治理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提高行人的交通法规意识、安全出行意识和文明交通意识。多渠道宣传交通安全常识,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交通法规,提高群众对交通法规的熟知率;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有条件的社区或单位,采用放影片、上交通安全课、组织文艺晚会等形式,开展交通法规学习;加大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力度,向市民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提醒群众注意出行安全,引导大家“关爱生命、安全出行”。
二是突出重点人群安全教育,提高行人的安全出行意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成为新的交通参与者,农民工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较差,有的根本不懂交通法规,在城市道路上看到车多人多就慌乱,不知如何行走,因此加强农民工的交通安全教育势在必行;定期深入各中小学校上交通安全课,宣传道路交通法律法规,让学生从小就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有一个全面了解,提高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三是加大路面执法力度,提高行人的自觉遵章率。执勤民警对行人交通违法行为,要积极依法管理,依法查处和纠正,及时劝阻违法行人,把对行人交通违法管理上升到与对驾驶人管理的同等高度,提高路面管理和执法力度,提高行人的遵章率。增设警示标志,以提醒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增设人行横道、红绿灯,规范机动车驾驶员的行为;在一些道路宽阔、居民较少、车速较快的道路,建议政府采取架设天桥、挖筑涵洞等方式,以减少和杜绝群众随意横穿马路的现象。
四是借助交通文明行动计划,提高行人的安全意识。通过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进全民学习交通法规热潮,提高群众交通法规素质,提高群众遵章守法率,确保出行平安;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行人易横穿的路口、路段实行封闭隔离,对一些道路进行合理化改造,加设一些主干道两侧的隔离护栏,防止翻越护栏现象的发生;完善交通设施,通过重新规划,设置隔离护栏、绿化带等交通设施,及时整修人行道的宽度和路面平整度,消除人行道上的障碍物,实行人行道、机动车道的分离行驶,提高人行道、人行横道的通行质量,以减少和避免行人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