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关于示范区示范什么的几点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5
                          关于示范区示范什么的几点思考

                                       □ 市委会
    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已成我们的共识。也就是说要创造能远行的示范区,就必须有远的思想作引领。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一、在培育与扶持企业方面要有新视角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发区如果存在问题的话,我看还是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发展不足,二是民营企业发展占位有问题。回看全球三次工业革命,每次都是通过新技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发展成为新兴产业,最终实现世界经济的大发展。再看170年来中国与日本经济的发展比较,虽然我们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我们的人口是日本的11倍,人均是日本的1/10。日本走的是民营经济的道路,而我们走的是国有经济的道路。这充分说明了示范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2、打造大企业。示范区要把进入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作为新的工作重点。一是要构建科技企业加速器为“瞪羚企业”做好基础性保障,如配套设施、政策环境等;提供发展性平台,如研发、融资、市场网络平台等;提供延伸性服务,如商务、会展、咨询、信息服务等。二是要利用税收优惠、信用担保、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风险资本支持“瞪羚企业”开发、试点新产品,解决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在这两个阶段的资金瓶颈问题。三是要利用二板、三板市场拓宽“瞪羚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新三板”试点缩短“瞪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过程,支持企业二板上市促进风险资本投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推动“瞪羚企业”发展成为业内“小巨人”,促进“瞪羚企业”进一步兼并和整合成为高新技术大公司。
    3、引导和扶持企业走好定位、占位、抢位三步棋,特别是要占好位。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仅要考虑必要条件,包括资金、技术与人才,更要考虑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即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帮助企业发展向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战略延伸。东湖示范区的示范首先是产业崛起的示范,这需要在技术突破、自主标准、产业环境、产业政策与本土大市场五个方面支持。此外,对企业的支持还要考虑到企业的形态(四个阶段的形态:古典企业、近代企业、现代企业与网络企业),不同形态应该给予不同扶持政策。要鼓励企业利用优势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下一代工业革命的弄潮儿,分享再一次到来的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果实。
    二、实现从苦笑曲线到微笑曲线的转变
    示范区产业发展一是要实现从苦笑曲线到微笑曲线的转变,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微笑曲线”的两端:设计和研发环节、销售和服务环节,对于“微笑曲线”中间的制造环节,示范区则要有“取”有“舍”,将重点放在处于价值链高端、技术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二是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横向产业的整合与转移。示范区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应借助其无形生产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导研发产业和营销产业向空间集聚,促进多产业的横向融合。把研发设计、信息处理、营销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留在示范区和武汉,同时引导生产部门向武汉其他工业功能区及城市圈周边城市转移。
    三、塑造东湖示范区新形象
    1、示范区要有新定位。示范区应着力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与加速器,走出自我创新的“光谷制造”发展之路,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形成未来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催生未来新兴产业,对于现在没有想到的未来产业必须预留发展空间。东湖高新区的发展一定要有新思路,打造“绿色光谷”、“能源光谷”、“精密光谷”。
    2、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业。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顺应研发服务业发展趋势。政府应继续增加研发投入,通过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研发服务体系,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二是要围绕示范区产业优势,在吸引跨国投资的同时,加大配套研发企业及机构的引进力度,同时注重本土研发机构的孕育和培养,形成地区产业特色的研发服务业积聚效应;三是要引导领先企业加大海外研发投入,以包括国际技术合作、国际技术联盟、并购国外研发机构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四是要积极培育第三方研发服务公司,发展研发外包,鼓励承接国外订单业务;五是要大力发展研发规划和研发咨询业务,提高技术研发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咨询业务的发展建立一支高技能的技术研发规划专家队伍。
    3、加大示范区对外开放力度。一是要和国内外先进城市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建立一个企业和企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平台,扩大交流合作的规模。二是要积极和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三是技术发展的方向要有“外向性”。示范区在软件等行业要有所突破,积极承接国际项目,积极培养适应国际技术交流的先进人才。
    四、怎样实现官产学的结合及一体化
    要发挥我市高校在示范区建设中的助力推动作用,一是大学要进行教育体制创新,大学要以建设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和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发展目标,扭转传统以论文、专利和课题验收为形式的教学、科研考核手段;二是大学与企业要有一个交流平台,政府要从构建信息平台入手,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大学之间的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推动官产学进步的合力;三是要落实《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办法》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经批准以科技成果向企业作价入股后对有关技术人员的奖励细则,解决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中高校科研人员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鼓励大学研究人员将职务成果向企业转化。四是对于高校对示范区发展研究中的一些超前思维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示范区不仅要出高科技企业、出项目、出产品、出品牌,更要出思想。 
五、要有高新产业区相匹配的文化氛围
    示范区不仅仅要打造高新产业区,还要成为追求创新的人文社区。 硅谷文化形成的十条经验告诉我们 营造相匹配的文化氛围,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示范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搭建平台,达到示范区、企业公共价值与个体价值共同实现的双赢结果,逐步形成竞争、开放、学习、诚信、鼓励创新的示范区精神文化。二是要创建以区域文化创新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梳理和创建有利于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设立示范区创新基金、定时编制宣传创新成果、在示范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中,适当增加参与区域创新方面的内容等。三是要构建开发的创新文化氛围,使知识密集与新的创意能够得到广泛交流,营造思想解放、环境和谐、交流平等、沟通顺畅、舆论宽松、宽容失败的企业及个人的成长和创业环境。四是要打造宜居生态的文化生活环境,加大生活与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文化娱乐配套设施,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和网络服务体系,打造好现代化的、高品质的“文化生活链”,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六、建立更有效的诚信机制
    示范区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高效的诚信机制上,一是要大力开展诚信政府建设,实施诚信政府评级考核和责任追究,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发挥表率和推动作用。二是要建立企业、个人信用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来保存和更新企业、个人诚信档案,由专门部门来负责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的更新和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和实时报送信用数据,有效破除目前的信用信息壁垒。三是要以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形式构建我市信用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制定与侵权有关的法规条款,以对失信和侵权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四是要建立和完善信用激励、惩戒制度。加大失信成本,鼓励诚信经营,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社会氛围。五是要完善企业信用评级评价系统,根据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的实时信用信息和综合考察完成对企业的信用评级。
    七、改善政府服务、提升政府执行力 
    示范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发挥政府服务和政策执行的作用,精细化的管理服务与强大的政府执行力相结合才能帮助应对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强化服务。政府服务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小政府、大服务”的政务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探索精细化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强化企业前期设立、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全过程的服务。另一方面要提升政府执行力。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科学合理是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前提。不要把小概率事件作为必然发生的,要坚持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即目标是具体的,目标是可以衡量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目标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这样才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二是执行过程要坚决高效。执行高效,是提升行政执行力的关键。对内示范区要压缩执行层次,提高执行效率;对上要积极公关,争取省级和市级的一般审批事项下放到示范区管委会来,建立完备的公关体系合理合法的全力争取国家资源和政策支持。三是要加强执行监督。监督透明公正,是提升行政执行力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强行政问责制,合理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完善问责制本身的结构和内容,推行“制度执行责任制”。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民主问责制, 促进问责主体的多样化,提高企业的问责参与度,设置经济“110”为企业提供维护利益的有效屏障和快速便捷的问责通道,确保各项工作能执行到位。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