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武汉纺织大学建立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示范点的建议
——再谈废旧服装的循环再利用
□ 沈翠英
随着消费经济时代的到来,纺织服装已成为固体垃圾的新主体,我国目前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焚烧,不仅消耗了能源,还会产生二氧化碳等大量污染物。而发达国家则更关注废弃纺织服装循环再利用,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西方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英国纺织再循环协会表示,纺织品再循环可帮助英国满足资源再循环和碳指标,法国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部则制定了关于纺织服装以及鞋类产生的废物再循环与处理法令草案。随着人类对废弃物认知的逐步提升,再生资源的特殊身份使其成为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够再次得到充分持久的利用,从根本上缓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武汉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纺织背景的高等院校(现已被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改为武汉纺织大学),在纺织 织造印染以及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了解,该校有关课题组在废旧服装的回收体系建立、程度认定、再生产品研发以及新技术运用等诸多方面均有突破,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并正在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有关专家探讨发展中国家废旧服装再利用的国际合作,通过吸收国外成功的经验,拟对我国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分阶段作一些前瞻性和发展前景的研究与思考。武汉如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兼顾、主动出击,有所创新,笔者根据多年的跟踪认为:应充分发挥武汉纺织大学的优势,通过建立“一心、三站、多方配合”的工作机制,让特色高校成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的排头兵。具体建议如下:
一、成立一个“中心”,加强研究和探索
据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服装仅面辅料即达60余种,如果不对不同产品的特性以及再处理方式进行可持续性的研究,盲目回收,只是将废旧服装进行了简单挪位,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达到循环再生的目的。为配合武汉“两型社会”建设,充分认识该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建议成立由武汉纺织大学牵头的“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废旧服装循环再利用研究中心”,通过系统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废旧服装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并使之成为我市“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的又一个亮点,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建立三个“站点”,抓好循环再利用示范点
为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回收模式,使废弃物的价值得到充分转换,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达到循环再生的目的,示范点可采取“定向、定点”的回收模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初期定向回收对象可从牛仔服装开始: 1、建立我市高校废旧牛仔服装循环再利用回收示范站点。高校是牛仔服装的主要集中地,通过调查显示,在校生四年里牛仔裤的平均拥有量为5.7条,基本上是废后即弃,各高校都有相对完善的社团组织、绿色组织,有利于回收工作的开展。
2、建立我市高校废旧牛仔服装循环再利用展示示范站点。该站点工作可在前段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遵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产品开发思路”和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废旧牛仔裤的消毒、分类及再造,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对没有再造价值的废旧牛仔服装以及再造过程中的边角余料,通过碎布机、纺纱机、织布机等专业化的设备织造出新的面料。同时,通过不定期举办绿色艺术家作品展、绿色艺术品设计比赛等,使绿色再生产成为武汉地区一个集“科技、艺术、环保、爱心”多功能为一体的青少年绿色教育基地。
3、建立我市高校废旧牛仔服装循环再利用产品销售示范站点。只有遵循市场规律,对开发出的各类艺术品、实用品进行市场化操作,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再循环。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点大都集中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地,因此建议在黄鹤楼公园以及省博物馆等代表湖北、武汉形象的旅游景点的商品街或商品部里,设立相关再生艺术品及实用品的销售柜台,在发挥自身商业价值的同时还有利于展示武汉市在废旧服装循环利用研究领域的前沿地位,使其成为武汉市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个典范。
三、多方配合,积极推动再生资源成果转化
环保、教育、民政、旅游、工商、慈善等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积极支持。
一是要结合各自的职能,为示范点创造条件。包括根据需要协调相关方面提供相应的场地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宣传高校这一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工作,增强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环保意识。
二是要循序渐进搞好捐赠活动的组织领导。包括对所有回收的废旧牛仔服装经过专业性的分类、过滤后,将其中具有穿用价值的服装通过相关渠道捐赠给需要的人群(可面向贫困大学生)。
三是要搞好跟踪服务,不断探索,逐步推向市场。绿色再生产品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的商品,其“循环再生”的价值体系以及“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才是它们的真正卖点。为此,示范站点设置及运作初期应减免相关税费,待步入市场化后,再酌情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