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参政议政 » 正文

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12
 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
 
 市委会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是我市“一芯驱动”战略规划的“四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之一。作为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在武汉的重要布局,必将成为武汉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支点和重要增长极。
在市、区各级领导的着力推进下,规划、建设、招商、产业项目等工作有序推进,一期“产业核心区”轮廓初现。但随着建设工作的推进,一些制约基地高质量  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的目标来看:
      1.产业聚集度不高,集群效应尚未形成。基地建设刚刚起步,目前仅入驻火箭公司、空间工程公司、行云科技公司、磁电公司和和泰新材料等5个产业项目,而且均在建设期,产业能力尚未形成,推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2.基地创新能力不够。基地目前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航天科工集团的相关企业,基地自身的创新平台、政策、机制、人才等创新要素相对缺乏。
      3.缺乏创投基金支持。商业航天类企业多为初创型企业,他们有技术、有人才、有激情,但缺乏创业资本。而现有的航天产业基金不能用于风险投资,难以满足此类企业的创新创业需求。
      二、从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来看:
      1.交通瓶颈影响基地形象,制约基地招商引资工作。基地与东湖高新区仅一江之隔,但目前基地仅阳大路一条进出通道,加之阳大路正处于拓宽改造的建设期间,通行受到严重影响,给赴基地考察的客商造成基地离武汉市区太远、基地太偏僻的印象,使入驻意愿大大降低。另外,“光谷长江大桥”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双柳长江大桥”、地铁22号线还未正式开通,导致目前基地与其他城区特别是高新产业集聚的东湖高新区粘性严重不足。
      2.基地生活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火箭项目今年即将投产,行云工程测运控中心年内也将投入运行,空间工程、和泰新材料项目明年计划投产,而基地的生活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住宅小区在建设中,预计明年交付;学校、文体中心年内启动建设;酒店、商业街等尚在规划中,生活条件较为不便。
3.建设资金缺口和用地指标问题。在赴新洲区政府和企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地建设资金尚有缺口、前期已批复的土地指标无法满足项目将来建设需求的问题,特别是土地指标问题涉及耕地占补,审批权不在省市层面,时间不可控,客观上制约了基地的高效快速发展。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在赴新洲区调研时明确指出:要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
      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建议:
      一、研究出台商业航天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1.组建航天产业基金,搭建航天企业与投资机构对接平台。鼓励相关投资机构对初创期的民营航天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建立多渠道的航天产业投资体系,重点支持航天及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可定期举行航天企业与投资机构的对接洽谈会。
      2.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对新引进的航天及相关产业项目,按照营业收入首次超过20亿元、15亿元、10亿元,分别给予一定补贴。对符合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且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航天及相关产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购置、改造重大现金装备支出额的8%实行资金补助。对于航天产业重大项目或产业链关键项目,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8%的补贴标准给予配套支持。
      3.支持航天基地实施“创谷计划”,吸引航天高端人才落地。引导和支持航天产业基地内的行业领军企业建设、运营“创谷”,打造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器、加速器等“链条化”的重创孵化载体。对经认定并验收合格的“创谷”试点项目,享受武汉市“创谷”相关扶持政策。为入驻航天基地的高端人才申报武汉“城市合伙人”、“黄鹤英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其顺利落户武汉,并能享受相应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政策。
      4.加快交通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力争今年开工双柳长江大桥,加强阳逻新港和光谷中心地区的粘性,解决国家航天基地和武船重工厂与中心城区的交通连接问题。加快光谷长江大桥的选址规划,争取通过光谷长江大桥的建设,密切新洲区双柳阳逻等重点区域与长江南岸产业园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一江两岸产业联动发展。
       二、加强协调、完善PPP项目管理和服务机制
      1.研究将基地公基建纳入“武汉市城建重点工程”。建议市城建重点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将基地配套的部分公基建纳入“武汉市城建重点工程”。以便在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环保、建设等行政审批环节获得绿色通道。同时,建议针对基地不同分片区,在同一事项审批上进行一次审批,不再针对单个项目逐一审批。对于项目前期情况清楚、条件明确的,在企业做出承诺的情况下,进行容缺审批,加速项目推进。
       2.探讨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资产。如果项目推进后期确实存在资金缺口,可以研究以基地建成后每年产生的经营性收入、物业收入、资产或者合同权益等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证券获得现金流,加速项目的资金流转。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务必落实监管,防范隐性财务风险。
       3.在科学评估不同阶段赢利点的基础上,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议设置研发、文化等配套设施的完成时间及数量,设置“亩均税收”的指标引导项目公司对优势企业的引入,设置“人口导入”的指标体现城市综合功能区的服务定位等,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基础进行动态调整。引导项目公司注重产业园区整体经营以及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园区的长期、持续盈利。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