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晖
为了追寻这条精神的纽带,民革江岸区的党员从江之城武汉,来到了榕之城福州,走访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陈绍宽、冰心的遗迹,落实了民革中央关于“观故居,走多党合作之路”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民革党员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次观故居之路,也是一条精神上的溯源之路。
从江城到榕城
武汉,别称江城,是荆楚大地的首府,两条大江穿城而过,无数湖泊占据其中,天生具有“大江大湖大武汉”的豪迈之气。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汉口因其扼九省通衢之要,开埠后迅速成为中国内陆重要通商口岸,以至于“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汉成功,推翻了延续200多年的清王朝和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体制,建立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为中华文明继续向前推进,走向现代化铺展了一条大道。
福州,别称榕城,因满城遍植榕树得名,自古以来一直是福建的政治文化中心。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三面被群山峻岭所环抱,一面朝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福州养育了闽越文化,城内的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来是文人名士聚居之地,严复、沈葆桢、冰心等人的故居都在这里。福州借闽海之利,也培养了大批航海人才和海军人才。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
江城和榕城,都与辛亥革命高度相关。在武昌首义之前,全国发生的大大小小起义有数十起,其中最著名的广州起义,72名革命党人英勇就义。虽然失败,但不能不说,这数十次起义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打下了基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20位是福建人,其中写下《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林觉民,写下《禀父书》“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的方声洞都是福州人。
江城和榕城之间,因辛亥革命的关系,形成了一条爱国主义的精神纽带,我们民革党员来到榕城,追寻先贤、触摸历史、怀古观今,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了在新时代继续砥砺前进的勇气。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在具有1600年文脉的三坊七巷边上。1838年,湖广总督任上的林则徐进京,被道光皇帝授钦差大臣,加兵部尚书衔,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从英国人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但由于清廷战败,皇帝怪罪于他,将林则徐流放到新疆犁,此后又重新启用出任云贵总督。在退隐回到故乡福建后,1850年他受命镇压“太平天国之乱”,但在赴任途中病死。
纪念馆中用多媒体手段重现了“虎门销烟”场景,只见200多平方米的展示大厅内,100多名仿真人物惟妙惟肖,大到钦差大臣林则徐,小到销烟的工人和围观群众,各司其职,好不热闹。看到这个场景,自然想起林则徐的两句诗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啊,封建时代的官场,腐败险恶,对于禁烟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别人躲都躲不赢,而林则徐却迎难而上,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兴利除弊,革除烟毒。林则徐勇敢地抵抗英国殖民者的侵略, 是伟大的爱国者,是民族解放、反帝斗争的先驱。
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开眼看世界的进取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参观的民革党员,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难忘。我们民主党派成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才能担负起今天的使命。
海军“中流砥柱”
也许是因为凭借临近海洋的便利,中国近代海军人才很多出自福州。比如冰心的父亲是北洋舰队“威远”舰上的枪炮二副,参加了甲午海战。“威远”舰在威海被击沉后,他泅渡到刘公岛,又从那里辗转回到福州。因为福州籍将士阵亡的不少,那一段时间的三坊七巷,不时有噩耗传来。据冰心《我的故乡》一文记载,“今天是这家糊上了白纸的门联,明天又是那家糊上白纸门联,母亲感到这副白纸门联,总有一天会糊到我们家的门上!”以至于冰心的母亲已报定在收到噩耗后将服毒自尽的决心。终于有一天,冰心父亲回到了家里,冰心母亲形容他的脸瘦到只有两个指头宽。
著名的爱国将领、民主人士,民革领导人之一的陈绍宽也是福州人,曾因北伐有功,被蒋介石誉为海军“中流砥柱”。陈绍宽曾任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海军一级上将。抗战期间,他指挥了中国战场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惨烈的海空大战——江阴海空战和抗日布雷战等,战功卓著。抗战胜利后,他目睹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厌恶内战,毅然离开南京南下福州,隐居故里胪雷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
陈绍宽故居在福州高铁站附近,占地754平方米,始建于1921年,由陈绍宽和胞叔陈兆汉(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的女婿)合资兴建。抗日战争胜利后不愿打内战的陈绍宽回乡隐居,在这里生活了23年。196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2017年5月,陈绍宽生平事迹陈列展在这里开放。2017年12月,民革中央将陈绍宽故居确定为民革党史教育基地。
江岸区民革党员们在了解了陈绍宽一生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后,被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所折服,更被他不打内战,追求和平的精神所感动。应该说,海军“中流砥柱”不仅是陈绍宽一人,而是一大群为近代中国海军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福州儿女。
戚家军和十九路军
福州城内最市中心的位置,有一座于山,山下是五一广场,过去叫南校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领6000将士从浙江赶赴福建抗倭,就是在这里安营扎寨,所以于山之上有戚继光纪念馆。
著名的“福建事变”会议旧址,也位于于山之上。1933年秋,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因不满蒋介石投降卖国政策和围剿红军的决策,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与红军签订反日反蒋协定。他们联合李济深等国民党中有影响的人物,于10月20日发动事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
站在于山之上福建事变的议事厅前,俯瞰山下的福州城,不免遐想连篇,仿佛可以隐隐地听到福州城外隆隆的炮声。戚家军、十九路军都曾在这里扎营,抵御日寇,站立在这里让人心潮澎湃,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由于陈铭枢是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第一任主委,所以我们走到这里,感到特别的亲切。陈铭枢是北伐名将,是“铁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陈铭枢所部变成了第十九路军,在松沪抗战中浴血奋战,声名大噪,成为抗战中最有战斗力的中国军队之一。
“福建事变”试图建立抗日反蒋政权,虽然失败,但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是一次沉重打击,对后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具有积极意义。“福建事变”中的领导人,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了民革和民盟的领导人,在1948年响应了“五一口号”,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建国初期的民主党派领导人。
从江城到榕城,江岸区民革党员们一路寻访遗迹,触摸历史,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党员们相互交流了思想,增进了感情,组织凝聚力得到提升。党员们既有感于两地风土人情之别,又惊喜地发现两城之间有那么多的共同点,一路畅谈,一路怀古,也一路相互激励。老一辈为我们留下的是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我们思索的是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少党员都表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民革党员,一定要从老一辈民主党派领导人的精神、传统和风范中汲取营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携手前行,发挥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在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江岸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