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井冈山上壮歌飞——黄洋界上品读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7-16
 井冈山上壮歌飞——黄洋界上品读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程信奎
 
       11月13日,我们民革武汉市“两学一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训班学员一行30余人由武汉出发,历7小时车程来到峰峦起伏,云雾缭绕,方圆五百里的井冈山寻访九十年前红军的革命遗迹。
       在井冈山几天里,于漫山苍松翠竹之间,我们或端坐课堂聆听战争岁月气壮山河的故事,或在遗址旧居里寻迹瞻仰,或在烈士墓碑前默哀缅怀。15日,我们登上了著名的黄洋界,在黄洋界哨所营房(1963年按原貌修复)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手书的影印件。伫立仰观,在“毛体”那龙飞凤舞洒脱不羁的字里行间,立刻有一股奔腾豪迈之气扑面而来,再仔细品读,更感全词诗情澎湃,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65年5月22日至29日,他在巡视大江南的过程中重上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这期间,他居住在茨坪,视察和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水利、公路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25日,赋此词以抒怀。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首句破空而来,气魄非凡,笔未到气已吞,写出了革命家意志的高旷。“凌云志”,借状井冈山的巍峨,衬托诗人境界的高阔。“重上井冈山”,井冈山虽是实境,但同时亦在虚化,化作了一个意象,象征一种勇闯新路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虽是明明白白两句话,却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个雄伟壮阔的意境。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真可谓不似当年,胜似当年。看这里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潺潺流水”。眼前景已让人赏心悦目,还有那“高路入云端”,将视野引向苍穹,更让人心旷神怡。这就于欢快中抒发了豪情,于轻松间透露出壮志。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又是无比的豪壮之语,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黄洋界之险,实际上更是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蔑视。“不须看”三字轻轻道出,从语气中可以想见其气概。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个短句,一气读来,凝练有力,铿锵有声。这不是故地新颜,而是站在故地之上,面对神州大地,思绪如潮,回忆当年。当初红旗插上井冈山头,在四面白色政权包围中,不时听到革命队伍中“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论调。然而,斗争的实践给了响亮的回答。从井冈山起步,红旗从南打到北,又从北打到南,打到“百万雄师过大江”,又打到“一唱雄鸡天下白”,打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井冈山到天安门,是一条胜利的道路,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一条艰苦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已是“三十八年过去”,不觉地“弹指一挥间”。革命虽然胜利了,不过犹如当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革命者还将上下而求索。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里就不限于回瞻,而是转向展望了。两个“可”字,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凌云壮志,到那时定会是“谈笑凯歌还”。蓄势已足,便自自然然生发出充满哲理意味且表现出无坚不摧无往不胜信心的总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并且回应了起句所暗示提出的问题。至此,这个化作意象的“井冈山”,已然冲出了罗霄山脉,而下通五洋,上达九天了。
       井冈山上再品读这首词,伟大革命家和诗人的这支井冈山壮歌给了我们鼓舞和力量,让我们对中国梦的实现更加充满信心。如今,诗人的预言已经实现,我国神舟号和蛟龙号已经“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们坚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指引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到本世纪中叶,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会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作者为民革沌口直属支部主委)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