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从“汉马”观旧城—城市旧改急需修补之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31

                                                          从“汉马”观旧城
                                                          —城市旧改急需修补之策

                                                             □  胡晓玲

2016年4月10日的首次“汉马”(武汉马拉松)大大提高了武汉的知名度,也显著提升了武汉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我是运动爱好者,10日早早来到汉口沿江大道背后的运动员集结区观战,这里是汉口旧租界区核心地带,一路从黎黄陂路顺洞庭街走到江汉路,看汉马不料却成了步行踏勘观旧城的好机会。
       旧城处于“老旧废弃”的状态,空中密集杂乱的线网,建筑立面老旧缺乏整理,有的成了停车场,有的成了废墟……不过也有老的店铺还在,卖早点的门前排起了长队,各种美食汇聚,很有老汉口的生活气息,老的街道、建筑、院落仍能依稀可辨昔日旧城的风采,偶尔有几处新建设施,却是非常武断地切断了街道,江汉路地铁站旁边复建了拆掉的老建筑,这里多年没来了,我怀疑这还是江汉路吗?已经没有街道的空间连续感,北京路至天津路、中山大道至鄱阳街因修建隧道呈街区地被拆掉,这里拆除的智民里、联怡里与留存的天津路以东的德林公寓曾经是当时汉口租界区的新式高级里份,同时被拆的还有北京路小学、洞庭街小学,是体现当时以及以后很长时间汉口生活品质的住区和设施。现在以空旷的广场代替或等待再开发,呈现一个支离破碎、被割裂、被掏空的旧城,让人心痛。虽木已成舟,但应该反思,重温经典,吸取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并审慎地着手城市修补,避免再次鲁莽、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城市。
       城市修补是今年关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热词,首次出现在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即通过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提高老城区的宜居性,恢复老城区活力。借用“修补”一词,是在尊重现存格局风貌前提下针对城市破旧部分、残缺部分,或者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部分,以及与人的尺度不相适应的,或丑陋不美观的空间环境进行小规模的、谨慎的、精细的修整、织补、缝合,一方面避免外科手术式的大拆大建,避免对城市肌理、城市格局、社会网络结构的颠覆性破坏,降低建设成本,另一方面在延续老城区历史文化环境、格局和风貌基础上,根据新的生活形态对城市环境适时更新,在历史环境中保存完整的历史层理信息,延续城市记忆。
       国际城市规划经典宪章一直呼吁妥为保存历史建筑及其环境,不可加以破坏,如《雅典宪章》“尽量避免干道穿行古建筑区”,《马丘比丘宪章》“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把失掉了相互依赖性和联系性,并失去活力和涵义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历史古迹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到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日常维护和使用、不得全部或局部搬迁、评价其重要性及决定毁掉什么内容,不能仅仅依赖于负责此项工作的人”。
       纵观世界城市建设史,莫不对城市历史记忆予以高度重视,虽然因战争、火灾等不可抗拒因素以及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等导致城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柏林、华沙等因战争导致大规模乃至全城被毁,但是按照原有的城市肌理进行了复建;芝加哥、伦敦因火灾及战争导致历史城区被大面积毁坏,但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审慎重建,最终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波士顿等城市因在城市中心建高速公路导致城市格局破坏,后来拆除高速公路、恢复原有道路和街区格局,恢复城市的亲和力。
       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思成领导的营造学社所进行的对历史遗迹的抢救性保护,改革开放后阮仪三对江南古镇以及平遥、丽江等古城古镇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目前全国公布了四批历史文化名城共129个,历史名镇名村名录也在不断充实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但是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一直存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土地价值的显现和城市中心资源的稀缺,以及对现代化生活的迫切片面理解,让大规模的轻率的推倒重建的旧城改造变得名正言顺,其破坏性不亚于以往的战争和重大火灾,《北京宪章》指出“20世纪存在大发展和大破坏”,也即如此。
       武汉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汉正街传统商贸文化和近代工商业都会历史是武汉重要的城市历史价值和城市规划建设成就之一,汉口中心区硚口路至黄浦路,京汉铁路(现京汉大道)至沿河沿江大道之间主要集中了老汉口(汉正街,明中叶至汉口开埠)、老租界(开埠至20世纪三十年代)和1930年代前后的现代模范城市建设的格局和街巷特征,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武昌古城集聚了中国地方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格局和风貌特征。武汉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役对三镇造成了重大破坏,如太平军攻城、阳夏战役、北伐战争武昌战役、武汉会战以及抗战胜利前夕的盟军轰炸等,屡次大火也造成市中心大面积房屋、商铺被毁,历史上也屡屡重划重修。
       解放以后武汉着重在旧城外围进行了新的行政中心(解放大道沿线以及洪山广场周围等)、工业区、工业镇、高校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缓慢进行着,在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大广场宽马路、机动化、大停车场等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旧城更新改造的速度和强度,如1992年开始的旧城改造对中山大道沿线进行了大片高密度、低标准的拆除重建,包括六渡桥民意天一地区、汉正街地区、佳丽广场地区、花楼街地区,江汉路以下的原租界区大多是插蜡烛式的点式拆除建设高层,使在汉口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历史街道、传统街区及格局与风貌、历史建筑消失,如交通路书市、法国巡捕房、武汉展览馆等。如前所述,2000年以后青岛路隧道及其出入口的设置、地铁二号线江汉路站的建设等对旧城不能不被看成是新的破坏性改造建设。相比之下,武汉天地的建设以审慎的态度保留了原址历史建筑,并巧妙的利用此地的历史元素通过精细的空间、环境设计和业态组合等商业运营策划,提升该地环境品质,成为汉口新地标和具有城市活力的街区,是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
       城市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正是一代代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城市才留存了记忆,并薪火相传,让后代也懂得城市之根和城市文化之源。城市是一个有机体,虽然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但面对重大的冲击也难免受到伤害,无可修复,失去记忆。
       新的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出发点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自然规律和城市基本规律面前要有敬畏感,在决策之前要充分征求意见,在没有理清思路之前切忌匆忙决断。而对于旧城来说,历史的积淀、城市的记忆更不能因为某个工程的建设和某任领导的政绩就被贸然抹去,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设计师的价值不是体现在空旷地带或无视现实存在的全新作品,而是面对众多限制因素的量身定做和精心谋划,要知道工程技术可以有无限创新的潜力,资金可以有众多筹措的渠道,而抹去的历史将会是抹不去的伤痛!我们不能一边创造着经典,一边却在毁坏已有的曾经的经典......
       城市修补似乎是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却是回归应有的科学、理性的城市工作方法,尊重历史,尊重存在,让每个城市、城市的每个细节都载着它的故事,都能唤起人们的温馨美好的记忆,这样的城市也更是市民引以为豪的城市。
        (作者为民革城建支部主委)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