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 魏光森
8月8日起,四十八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8点黄金时段开播。这部历时五年创作的鸿篇巨制,凭借着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一播出就立刻受到关注和热议。
这部电视剧非常好。剧情足以让国人共同缅怀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历史转折时刻的决断与智慧。
本剧剧本由中央文献专家为首、专家和作家相结合组成编剧团队,凭借“当代人写当代史不敢面对,是要交给后人吗?”的责任感,历时4年艰辛创作方完成。而一干实力派影视创作人扎实演绎,只用了112天的时间,所有拍摄即完成,转入后期制作。剧中演员也因为精湛演技而备受瞩目,使得这部剧必将成为2014年中国电视荧屏上最重磅的大作。
该剧把全部内容放到了1976到1984的8年,编剧龙平平认为,这八年的历史,对每个中国人都举足轻重。
这部现实题材大戏,采用双线叙事、虚实结合的方法,一条实线以邓小平家庭为主,正面表现改革开放初期共和国的风云变幻;一条虚线以专门设一条线关注干部、学者、知青、老百姓等人物的命运为主,侧面讲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以及普通民众的深刻影响。
该剧通过这两条虚实线索的融合交集,使当今的人们得以深刻了解当时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深刻了解当时农村的生活状态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深刻了解当时科技教育工作的停滞、科教工作者使人唏嘘的境遇。也越深刻理解当时邓小平的处境。
当年,我刚刚上小学。老师第一堂课就讲:“你们是去除‘四人帮’思想流毒后第一届的小学生;是多么幸运啊!”当时,实在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还暗自奇怪:哥哥姐姐们不都是在这里上的学嘛,有什么不一样吗?
该剧引领我们深入回顾了当时中国波澜的历史。从已播放的科教兴国部分,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当时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终于被粉碎了。但由于错误思想的长期禁锢,全国上下的工作、思维还是处于一贯的僵化之中。对文革错误的纠正,也因此停滞。
国家的建设无法起步,国民经济处于贫困之中,物资极其匮乏。农村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生活还是十分贫苦,连温饱都没有办法解决,衣着褴褛;春荒时节,还得离乡乞讨。国家的教育事业处于混沌之中,十年来的各届中学毕业生滞留于乡村,高校教育不能因材选拔、施教,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各类教材落后、近乎误人子弟。大批被邓小平称为“大专家”的知识分子,被扣上各类政治罪名,驱离科研岗位;或监视劳动,或身陷囹圄。国之栋梁,受如此摧残,国何以堪……
百废待兴 ,需要大智慧、大图纸。大图纸它也要一笔一笔地画。在此国家危难之时,邓小平找好落笔的突破口。他意识到只有把科学教育抓好才能振兴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的基础在教育。而当时,很多高校都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很多教授知识分子还没有得到平反,这些文革遗留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邓小平便开始首抓这些事情,“因为教育是一个根本事业,现代化需要人才。我们这个民族要振兴,首先要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一种空气,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便开始主抓科学教育工作。他解放了一批科学教育的专家,召开了科学教育座谈会议,确认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决定当年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确定招录取学生的条件,重新编撰教学教材,等等。解放思想的历史变革由此开始。
作为亲身经历了那个僵化年代的当时年轻人和现在处于思想与讯息都无比开放的当代年轻人,都能从该剧深刻体会到当时邓小平推动教育,推进科学发展的巨大阻力。本片很好地展现了伟人的魄力和历史担当。
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改革开放而言,邓小平的决策绝对是伟大的。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全国人民都希望国家能够改变,能够走出困境,能够向前发展。当时的中国,不缺有能力的领导人,可为什么这么多人希望邓小平复出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思想不僵化,以全局为重,是真诚的,不是唯上的。只有他才能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希望,也唯有他敢带领大家打破旧思想,走出一条改革开放的阳光大道!
实际上有一个该剧没有播出的情节:当时学校考试没有纸印考卷,学校穷得连考卷纸都没有,学校把这个问题汇集到省里,省里汇集到北京教育部,教育部也没有纸张。教育部长就找到邓小平:“马上要考试了,纸张都没有”。邓小平就问全国各地,哪还有纸张?唯一有纸张的就是准备要印《毛泽东选集》的。但是那个纸谁也不敢动的,在那个历史时期,动了毛主席选集的纸来印考卷,在文化大革命是要冒被杀头的政治风险。小平斟酌了一下,稳稳地说:“那就先动印毛选集的纸张,尽快印出考卷,给全国的考生这些帮助,以后一定会想办法。”这就是邓小平的风格,一位实事求是的担当者。(作者为武昌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