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湖岁月
——蔡甸支教随笔
□ 刘涛
眼前又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美景,静穆的乡村,波澜不惊的桐湖,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逝去的一年时光留给我的,就如这桐湖上方的晴空和无处不在的新鲜空气般弥足珍贵,我的思绪飘飞……
亲情暖心化苦痛
告别送行的教育局领导,带着满身的征尘,颠簸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心中就像老屋的水井一样没底,本想颠簸一个多小时到了蔡甸城关,目的地应该不太远了,可这蜿蜒不见头的小路却着实让我的心凉了一截,好在与张校长一路的攀谈,沿途的田园风光让我的心平静了许多。
一到学校,我就被分配到一个独立空间:起居室,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虽是平房,但房间方正,屋内刚刚吊顶,窗户都是新的。心中最初的疑虑被眼前的实景打消。细心的曹校长和邬老师给我抬来一个权当衣柜的大书柜;总务处陈主任送来存水的大桶和洗澡的大脚盆;几位老师还在我到之前帮我清洗了房间的地面;曾会计怕我热,送来了自家的电扇;教导处刘主任给我送来了课本;住在隔壁的代主任向我介绍了任教班级的情况;何书记夫妇俩过来串门问候我,隔壁的张老师,王大爷也过来关心我的生活。晚上我的房间成了大家的聚会所,关切的话语让我心里暖洋洋。到这里来支教,我还奢求什么?善良的人们啊,就是这份朴素而真挚的关怀,已然让我忽略、忘却眼前一切设施条件的不足。
酷暑延续的九月,东西朝向的办公室从早晒到晚,无电扇,无窗帘,感觉一天下来像到非洲大陆走了一遭----人黑了一截,老师们虽有想法但也是一笑了之,他们的那份乐观让我为之动容;冬日北风肆无忌惮地从门缝窗缝渗入,冻得人浑身直打哆嗦,不知谁一句:打羽毛球去!大家奔向课间的操场挥汗如雨,此时,冷已与我们说拜拜。这锻炼,已暖身心两相宜,心中早已没有对空调的思念;晚上不会太寂寞,一声吆喝,大家一起去散步,从学校出发,直奔瓦渣堡,一个来回一个多小时,浑身已是神清气爽,路上的谈笑风生让你已然忘却了暑热酷寒与疲劳,寂寞孤独早被抛到爪哇国。你忘带什么,只要一提定会有援手相助,这和家又有什么两样?知道我单身,学校领导晚上开会还不忘关心,九点多何书记和曹校长还来房间关心我;母亲住院手术治疗,还是何书记和曹校长,冒雨驱车三个多小时,到医院慰问,送上慰问金……桐湖岁月,苦痛已被真情溶解,陌生已被亲情取代,留下的永远是温馨的回味!
倾情育人细无声
工作13年,几乎年年带平行班,对于后进生的教学自认为也有不少心得,但是到了这里才知问题的严重性:七年级的孩子们虽然是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但是六年积习难改,上课无人应和,学生们习惯了你讲,再命令他们做笔记。仿佛这就是语文课的固定模式,不容更改。许多同仁也对此习以为常,劝我到:“铁树真的难开花,面对现实吧!”空气里弥漫着的僵化气息,一度让我也很悲观,甚至于想过就这样囫囵着过,混过这一年。每天面对着的同事,他们看你的眼神中虽有理解、宽慰,但更多的还是质疑。想来也是,我带着那么多光环从江岸而来,别人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关注你,你怎么能首先放弃。于是,课间、自习、放学后,对于后进生的帮扶一直没有停止,基础知识人人过关。课堂上独立思索与小组合作让学生们的被动学习逐渐变得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磨合,学生们的口头表达更自然,更标准,合作意识更强烈,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渐养成。七上一个学期,我着力培养他们的课堂听讲,朗读,勾画圈点批注,合作探究讨论,规范答题等诸项习惯;强化作业及订正习惯,规范测试答题要求,细化作文习作要求。这一切的努力在七下总体爆发:语文合格率与优秀率一路攀升,直至期中全区统一测试,语文合格率百分之百,优秀率超过百分之五十。总平均分排名学区第二,一举摆脱了七上垫底的窘境。老师们跟我开玩笑:“你真的是让铁树开了花。”一年的磨合,使得七年级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驾驭越来越自信,课堂越来越有灵气,我的公开课《羚羊木雕》、《牧鹅散记》受到蔡甸区语文教研员及学校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辅导学生参加语文读书活动取得零的突破,学生王利君获得武汉市三等奖。
工作生活比翼飞
一直生活在大都市中,对于农村的生活没有多少向往,以前甚至有些排斥,只不过这几年城中的浑浊空气让我对市郊的蓝天碧水有了些好奇与向往。
47年前的盛夏,一位因政治运动与北外擦肩而过的青年背负着厚重的行囊,作别繁华的武昌解放路,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上山下乡,奔赴还是一片沼泽的东西湖参加围垦,后来,他在此教书育人,在此扎根成长,他就是我的父亲。2012年的酷暑,我也循着父亲走过的路,来到这沃野片片、烟波浩渺的湖区支教。行前,母亲曾叮嘱我,好好体验一下父亲和她曾经的下放生活,历练一下自己。
在家几乎不下厨的我,终于有了一个练习厨艺的大好时机。摘洗,刀工,火候,上色,调味,翻炒,想着影片中厨神的潇洒,自己也从手忙脚乱到掌勺自如,每天的生活也开始有了烟火气。每天以蔬果为主,饮食清淡了许多,食量控制在七八分饱,体重得以控制,血压也稳定了不少。再加上每日饭后一小时的健步走,人也轻松了许多,精神了一截。
一到学校,接手的是两个年级的语文,前半个月每天除了上课改作业,就是伏案思索,准备第二天上课的各项素材,分析学情,常常忙碌到深夜。接班老师到来后,又接手七年级的历史,好在自己从小就情迷历史,对中国历史相当熟稔,虽然内容熟悉,但方法还需自己摸索。曾经尝试过将文言文教学与历史结合,取得不错效果,学生也学得饶有趣味。虽然不再是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但对于两个年轻教师,我却悉心指导,在他们感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一个学期过后,刘旭磊老师已经能在初二的语文教学中独挡一面;王丰勤老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更加成熟。大家也在这交流中成了知心朋友。
作为民主党派成员,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完成十八大学习笔记,和学校中共党员关系融洽;作为老班主任,陪同小王老师家访,在与家长沟通的同时,给予他们教育的信心,督促他们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氛围。一年两次全覆盖性质的家访,我们走村访户,让家长对孩子、对学校更有信心。作为原学校教研骨干,我倾心指导刘旭磊老师的语文教学工作,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切磋,一个学期下来,他的语文教学可以独当一面。作为江岸支教团队的负责人,想老师们之所想,每周安排协调好接送时间;了解老师们的困难,与教育局及时沟通;每月与大家联系沟通,鼓励大家坚持再坚持。作为13中的后备干部,从2013年四月开始,我要参加每周二的青干班培训,不得不周一赶去蔡甸上课,晚上匆匆赶回市内,周二学习一天,周三一大早赶头班车去往蔡甸,一趟下来三四个小时是常态,五六个小时是意外。三个月下来,两边的学习工作一点没落下,算是诸事圆满。作为民革支部主委,不断要组织活动,联系工作;作为区政协委员,写提案、开会、调研、答复提案办理工作,项项认真。这一年下来,我的各项工作有时虽被误解,但我也无怨无悔。
这里虽没电视,没娱乐场所,网络也有名无实,却也给我提供了难得的读书时光。才女柴静的《看见》,大咖孟飞的《随遇而安》,《中国通史》等等,一年下来,我居然阅读颇丰,这也算作是我一年的大收获。
真情感怀记心中
这一年,母亲生病开刀住院,作为独子只在周末守候两天就奔赴蔡甸工作,临走时母亲一句“不要耽误工作!”让我心酸不已。十三中领导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我的母亲,桐湖学校领导来回颠簸五六个小时亲自到医院探望,这一切让我感动不已。在蔡甸支教期间,区政协民宗委的刘主任、陈主任驱车两三个小时一路问到桐湖学校,亲切慰问;区民革的刘玉主委亲自带队,和工委会12位委员来桐湖慰问我,领导们的殷殷期盼言犹在耳。一年多来,教育局领导特别是人事科涂科长、夏主任时刻关心着我们,在百忙之中定期电话问候全体支教老师……有这么多人的关怀,我还能奢求什么,只有将这份感念铭记在心,踏实工作。这一年,我确实做到了,我们十八位支教老师也确实做到了!
挥一挥手,作别桐湖,不带走一丝遗憾,只留下江岸教育人的教坛倩影,只留下江岸教育的无限荣光!(作者为江岸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