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一个黄埔后裔的心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0-14


                                                             一个黄埔后裔的心声

                                                                □ 周丽芳
      “黄埔军校”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名词,它记载着我家的悲欢离合,也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对“黄埔军校”的认识由陌生、恐惧到熟悉、崇敬,再到热爱、自豪,经历了半个世纪。
       记得1957年,由于当时政治形势所迫,父母亲把伯父、叔父、姑父穿军装的照片统统毁掉了,我不明白是为什么。后来听母亲说他们都是国民党军人,而且伯父是“教官”,1949年5月他们携伯母、姑母等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讯。因此父亲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对象,连我这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成了“反革命家属”、“特务后代”。国民党、黄埔军校在我心中留下了阴影,使我感到陌生与恐惧。
       伯父周法云将军早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1938年时值抗日烽火熊熊,他毅然从军,成为黄埔军校16期一总队(以下简称16.1)的高材生,1940年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教官,去台湾后一直在军界任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党的新时期统战方针和政策温暖着台胞台属的心。伯父通过其在美国的儿子转寄来寻亲的信函,沟通了离别29年的亲情。伯父思乡心切,他在诗中写道:“暌违乡园万重山,归期若梦终日盼,往事如烟尘迹渺,两岸亲情声声唤。”我与伯父“三地书”持续了10年,终于在1988年底打开了台胞赴大陆探亲的大门,伯父立即携伯母、姑父、姑母等回到了阔别39年的故乡——武汉。
       从1988年到1991年,伯父开始了推进交流、促进统一的征程,他连续四次奔走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主动承担起联络同学、推进交流、促进统一的重任。伯父还曾两次赴德国考察东德西德统一模式,探讨如何解决海峡两岸的统一。伯父回来除了探亲之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联络全国各地黄埔16.1的同学,他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甘肃等地寻找同学,组织聚会,畅叙亲情,共话统一。在这期间,他受到了湖北省黄埔同学会、武汉市黄埔同学会的热情接待(当时省同学会的领导有谢直、赵广松、高美林,市同学会的领导有李春初、李修鲁、陆铁明),使他感到格外亲切。伯父希望我做黄埔16.1武汉联谊会的联络员,他给我讲黄埔师生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奋斗的历史,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陪他参加同学聚会,一次又一次地听他热情洋溢的宣讲,他充满激情地向各位学长宣传“以交流促统一”,他号召两岸黄埔同学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扬骆驼精神:“含辛茹苦,鞠躬尽瘁,坚韧奋斗;保持信心,投入诚心,付出耐心。”
       为了促进经贸交流和文化交流,伯父动员商界好友来大陆投资设厂。1991年4月他带病率考察团一行7人来武汉实地考察,其中有台商徐树礼先生、台湾《环球时报》社社长林虹辉先生,以及金融界和文化艺术界相关人士。当时拟定的项目有:把“民众乐园”改造成集商贸、娱乐、休闲、餐饮为一体的“新民众乐园”;在东西湖柏泉(我的老家)建一个现代化农场;在青山区建“华王洗涤系列用品厂”;邀请武汉京剧团和武汉杂技团赴台交流演出。在对各项目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他受到市委统战部戚成葆处长、市京剧团李德波团长及黄健团长、市杂技团周建国团长的热情接待。考察团与各方协商了有关事宜后,签订了“武汉艺术团(市京剧团和市杂技团的统称)赴台交流演出的合同”。伯父返台后连续一周在台《环球时报》上刊登了两个整版的宣传广告,大标题是:“武汉艺术团即将来台交流演出”,还刊登了许多京剧和杂技演出的彩色照片。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投资政策、投资环境有限,因此交流项目未果。1991年11月4日,伯父因病逝世于台北。四年的艰辛历程践行了他的诺言,是伯父让我认识和了解了黄埔军校,从此我与黄埔军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1年10月湖北省举行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活动,省政协邀请伯父和席少丹伯伯参加,当时伯父已身患重病不能前来,于是委托我去火车站接席少丹伯伯。席伯伯是台湾黄埔16.1同学联谊会会长,而且是辛亥后裔,其父席正铭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工作,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后被重庆市追认为“革命烈士”。从1991年到2010年,席伯伯几乎每年回大陆一次,他回贵州老家探亲,到重庆给父亲扫墓,再到全国各地联络黄埔同学,其间十几次来武汉拜访黄埔16.1的同学。他每次来武汉,我都去接、送,为他安排行程、酒店食宿、订票,组织黄埔学长及眷属聚会,沟通亲情、交流信息、增进友谊。我遵从伯父的遗愿,尽我所能为黄埔前辈服务,协助闵文杰伯伯、刘中伯伯做好两岸黄埔16.1的联络工作,当他们年老体弱时,我与闵润琪(闵文杰之女)承担了黄埔16.1联络员的工作。从1990年(毕业50周年)到2010年(毕业70周年),几乎每年我们都组织毕业庆典,黄埔前辈们在一起,畅谈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感谢省、市黄埔同学会领导的亲切关怀,期盼伟大祖国的完全统一。
       改革开放至今36年来,我沐浴在党的新时期统战方针政策的阳光下。由于与黄埔军校的渊源关系,我成为统一战线的一员。从1992年到2007年我连任三届青山区政协委员;1995年年底我加入了民革组织,担任了一届民革青山综合支部主委和两届民革青山区工委会副主委,利用特殊身份,积极参政议政,履行党派职能,促进祖国统一。20多年来,参加省市黄埔同学会组织的学习和活动,已成为我人生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识了很多的黄埔前辈,有湖北武汉的谢直(伯父1991年5月离开武汉时他到机场送行)、赵广松、高美林、李春初、李修鲁、陆铁明、闵文杰、刘中等;接待了台湾黄埔16.1参访团的戴安民、施之傅、李茂、汪启一、王适清夫妇;接待了北京的田申(田汉之子)、成都的张修中(现四川省黄埔同学会会长)夫妇;陪伯父到成都拜访了张修中、蒋术亮等。伯父、席伯伯及所有黄埔前辈们都是黄埔军校培养的精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黄埔精神,我逐渐熟悉黄埔军校,我崇敬爱国、革命的黄埔军人。
       黄埔军校孕育的黄埔精神,形成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体现在黄埔师生为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奋斗中。原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说:“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成果,也为国共两党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军阀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立下了卓越功勋!”在战争年代,黄埔军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黄埔精神;在和平年代,黄埔军人牢记孙中山先生的嘱托,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发挥黄埔同学会特有的优势,和全国人民同心奋斗,努力争取祖国统一的早日实现,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黄埔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我为自己是黄埔后裔而自豪。在省、市黄埔同学会的关怀和帮助下,在黄埔精神的熏陶下,我们要以黄埔前辈为榜样,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继续发扬“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的黄埔精神,热爱黄埔、服务黄埔,使黄埔精神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为青山民革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