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0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 沈梅娣


                                                   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二十世纪初叶,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和封建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许多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苦苦探寻。孙中山先生认为国家要强盛,必先完成国家的统一;要国家统一,首先要消灭军阀;要消灭军阀,就要建立一个军队;要建立军队,必须创立一个党的军事学校。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且把创建革命军提上议事日程,大会正式通过了建立军校的议案。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达命令,立即筹办军官学校,并宣布由王伯龄、李济深等7人组成筹委会,同时决定亲自出任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在选择校址时,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原本定在广州东山北教场路一带,并形成了文件。后来孙中山出于安全考虑,选定黄埔长洲岛扯旗山下的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旧址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黄埔军校自此定名。
        黄埔军校校门原为牌楼式建筑,“陆军军官学校”六字木匾为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大门两旁的对联是“嘉宾戾止,我武维扬”,横批是“革命者来”,不久对联便改为 “贪生怕死请走别处,升官发财莫入此门”。 当时军校请了很多名人来上课,有毛泽东、郭沫若、鲁迅、恽代英、萧楚女等等。经中共中央同意,那时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周恩来,接受廖仲恺的邀请,于1924年8月来到黄埔军校。见面时廖仲恺对周恩来说:“我们等你好久了”, 随即任命他为政治部主任,负责政治教学、学生思想及群众工作。
        黄埔师生在战斗中成长,黄埔军校在战斗中发展。北伐胜利后,黄埔军校曾多次更改校名,还先后在广东平岗、蝴蝶岗、南宁、长沙、武汉等地开办了十多处黄埔分校,尤其是武汉分校,还破天荒开设了女生队。1949年12月25日成都军校师生及学兵1万7千多人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也包括我的堂兄21期万纯(文)烈。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军校师生大部分参加了西南的经济建设,有400多人参加了抗美援朝。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大陆的办学,25年中在大陆共招生23期,毕业学生、培训士官共29万2千人。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两党紧密合作创建的黄埔军校,不仅为东征北伐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战斗骨干和各级指挥官,而且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将帅,在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诞生以来,广大黄埔师生东征北伐,浴血抗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大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时人们把军校看成是“革命的营寨”,军校在孙中山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亲爱精诚、团结奋斗,铸造了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精神。 “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和革命是紧密联系的,爱国是一种对祖国由衷热爱的朴素感情,革命是顺应浩荡世界潮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锐意进取的思想和行动。在“爱国革命”口号的感召下,黄埔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功勋。“亲爱精诚”是黄埔精神的关键:孙中山先生经常教育军校师生要“同学同道、生死共赴”。什么叫“同道”?孙中山先生解释说,就是“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悲喜同心”。为此,他特别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军校在艰险的环境中诞生,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成长壮大,革命的黄埔师生不断发扬黄埔精神,推动着革命历史向前发展。 “团结奋斗”是黄埔精神的显著特点:黄埔军校之所以是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最耀眼的亮点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坚持了孙中山当时所制定贯彻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精神,这是黄埔精神的显著特点。贯彻落实三大政策,国共两党亲密配合,共同致力振兴中华,这是当时许多有志青年投奔黄埔的初衷,也是真正黄埔精神之所在。
        从黄埔军校的发展轨迹看,军校武装力量是国民革命军建军的最原始积累。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实践的开端,为人民军队建设积累了初步经验,并准备了干部。黄埔军校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军事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军事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后,即借鉴黄埔军校的经验,继承黄埔精神,创办了教导队和一些随营学校。国共两党以后创办的各种军校虽然性质、路径各有不同,但都源于黄埔一脉,得益于源远流长的黄埔精神。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了。九十年的黄埔岁月,谱写九十年的风雨壮歌。九十年的黄埔岁月,跨越了两个世纪。它坚强,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它执着,无论路途多么曲折。在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合百川之力,聚华夏之心,使我们中华民族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实现伟大的复兴!穷经皓首,沧海桑田,只为我古老的中国有一个五千年不老的青春。在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里程中,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推翻了封建帝制,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包括我的先辈在内的千万革命先驱们将与共和国长存。我们要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和安定局面,努力发挥统一战线的巨大作用。
        我已年过花甲,在二十多年的党派活动中,多次受到市、区委统战部,民革省、市委员会、区工委的肯定和表彰,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虽然退出了党派组织负责人岗位,出于对统战工作的关心和热爱,我继续肩负民革武昌区第二支部委员,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员,武昌区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副会长等工作,继续发挥余热。感谢各级领导的信任,给我参与爱国统战工作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使我有幸继续为爱国统战工作贡献微薄之力。我作为辛亥后裔、黄埔后裔,先后有幸参加过两次由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省委、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的黄埔论坛活动。特别是这次“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活动,既是参会代表,又是工作人员,同时列席了十届湖北·武汉台湾周开幕式和海峡两岸百大企业高峰论坛。感谢省委统战部、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又一次受到教育和提高。活动期间,我们追思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历程,弘扬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重温了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将领的英勇往事。这次活动既体现出两岸的黄埔情谊,也体现了乡情、亲情。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我们大家对党的政策和大陆各方面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也加深了两岸黄埔情谊,加深了我们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热爱。
        今天,我们的国家尚未实现统一,台湾海峡两岸面临着紧迫的形势和新的历史要求。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是民族意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这是推动相互理解,携手同心,一起前进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真心诚意对待台湾同胞的,愿意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只要是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办好,使广大台湾同胞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更多受益,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连战主席也说过:“中国梦与台湾的前途是息息相关的。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两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让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早日成真。当前,黄埔精神的现实意义无疑就是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因此宣传黄埔精神、发扬黄埔精神对于推动两岸合作、振兴中华,仍然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所以,每一位海内外的黄埔同学都要发扬黄埔精神,缅怀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的黄埔志士,并弘扬他们的壮志,不遗余力地反对台独,以促进祖国统一与民族的复兴,这是历史赋予黄埔同学的使命。我们后裔更要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认清形势,充分把握历史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发挥自身优势,为创造中国新的辉煌继续奋斗,为圆两岸早日统一、共同发展的中国梦,做积极的助梦人。
                                                                        (作者为武昌民革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