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祖训与家风
□ 肖作进
二十多年前,病中的父亲交给我一个纸卷,展开一看是祖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写的一幅中堂对联,上有“忠厚传家乐,和平处世高”十个遒劲的正楷大字并附有题款,父亲说这是祖父留下的家训,要我把它保存好,传下去并要照着上面写的去做。
听父亲讲,我家祖籍是山东兰陵,后来才移居到湖北。兰陵是中国最早设置的一个县郡,后几经更迭,建国后改名为苍山县,最近国务院又宣布恢复了这个县名,因此兰陵是当下我国最古老而又最年轻的县。由于兰陵靠近孔孟先贤的故乡,文化氛围颇浓,历史上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后来,一支肖姓族人从兰陵来到今天长江南岸的青山铁珞山下落脚谋生,至于具体发生的年代,现已无证可考。这支肖姓族人在此地繁衍生息,逐步发展壮大,此地后来定名为肖家湾,这是一个农商结合的大村湾,其特点是文化气息较盛,读书识字的人较多。我曾经看过肖氏宗族的族谱,记载着家族的发展和沿革,由于年代太久远,加之自己年纪太小,已记不清上面的只言片语。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掀起,族谱作为“四旧”被付之一炬,加上老一代人的作古,这些历史往事已荡然无存,唯有族谱扉页上“肖兰陵堂”四个大字在我幼年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父亲告诉我,曾祖父那一辈因人口众多,分家立业,曾祖父离开故乡肖家湾到武昌蛇山脚下的横街头开了一家文具店,靠经营文房四宝、代写书信讼状及书画装裱为生,生意较有起色。祖父肖诲丞生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因当时家境较为殷实,读了几年私塾,又师从当时的书法家吴宝恒,学成了一手好书法,正行隶草皆通,尤以正楷见长,特别能书写一手端正的蝇头小楷,后来在湖北省盐务局供职,主要是抄誊各类公文。祖父育有我父亲一辈子女五人,都有条件上学读书并继承了祖父的一手好书法,在当时算得上较富裕的书香人家。但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沦陷,湖北省政府撤到鄂西恩施,祖父未能随迁,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加之伯父随武汉大学迁到四川嘉定(今乐山市),父亲参军随部队转移,剩下一家老幼妇孺,为躲避战祸在祖母娘家青山乡下(今白玉山一带)艰难度日直到抗战结束。战后,武汉大学重新迁回武昌珞珈山,祖父随大伯一家住进珞珈山脚下的联排别墅里。建国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祖父已年逾六旬,五个子女皆已成家并育有孙辈,祖父虽生活安定,儿孙绕膝,但毕竟历经坎坷,深感安稳的生活环境来之不易,并期望子孙成才发达,日子兴旺,感慨之余便将我家的祖训“忠厚传家乐、和平处世高”用各种字体写成中堂对联传给各个子女,如今我父亲的那一幅已传到了我的手里。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不仅自己生活朴素,工作勤恳,为人厚道,对我们子女各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尤其对读书学习更为严苛,每个学科都要学懂搞透,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在生活方面,父亲教育我们要靠自己的能力自立,不能贪图享受,不要怕苦,不要偷懒,甚至对我们平时立站姿、坐姿,讲话的语气姿态都不马虎,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的长辈平辈各亲朋中,相互之间从来没有因各种利益发生纠纷和冲突,大家都不争名利,有事互相谦让,有难共同帮扶。大家与邻里同事的关系也是如此,彼此和睦相处,理解谦让,与人为善也换来了自己的开心和满足。
多年来我们全家就是靠践行祖训,秉持忠厚和平的处世原则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还很贫穷,在我家生活十分困苦的岁月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全家兄弟姐妹六个共计八口人生活异常艰难,父亲因参加过国民党在后来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非常不公正的待遇,连正式工作都被剥夺,父亲靠着坚韧和毅力,用孱弱的双手终日劳作,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幼还坚持让我们上学读书。尽管那时家境艰难,我们兄弟姐妹六人读书十分刻苦,先后有三人上大学,两人读中专,各自成家立业后下一代也个个学有所成,业精于勤,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事业。如今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的孙辈们已陆续出世,我们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教导他们秉承祖训,和平处世,忠厚待人,这也是我们华夏子孙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我们中华民族也将在这样的精神支柱的支撑下走向更兴旺发达的未来。我们的祖辈虽早已作古,但若他们在九泉之下得知自己的创立的家训正在儿孙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该是何等的快慰和满足。
(作者为武昌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