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
——概述汉字五种主要书法之演变及其艺术成就
□ 罗锦华
五千年以前,中华民族创造了文字,五千年历史使汉字发展成为一种生命永不衰竭的艺术——书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的改进更新及应用上的需要和欣赏上的要求,书法一直在不断地演变中传承和发展着。从简单的刻划符号和描画客观物象的图形发展演变成象形文字,从象形文字发展为甲骨文、大篆、小篆诸体进而汉字线条组成。秦以后出现隶书,继而发展有草书,楷书、行书,几种书体均有横、竖、撇、捺、点、勾、挑、折等笔画之分,逐渐完善。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出现的各种书体变化越来越丰富,风格也日益多样化,其篆、隶、草、楷、行等书体形成各有体势的书法艺术之特色。
一、篆书
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种类,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种。
1、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及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特点是结构上长短大小因骨片形状和大小不同,但都有一种均衡对称的稳定感,整体章法变化多姿。由于当时笔墨尚未问世,文字是用刀具刻成,虽有方圆肥瘦,但变化不大,转折多属方形,而轻重顿挫,但总的看来是精细严谨、秀美古朴。
2、大篆,相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从甲骨文演变而成。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特点是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形因依就物器型范而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大约是公元前8世纪秦国的文字,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
3、小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与大篆相比,小篆更趋统一而且线条化,其形体匀圆整齐,笔势瘦动飘逸,字形略带纵势长方,但却整齐美观。
篆书笔画均是藏锋逆入,提笔运行,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没有外拓的笔锋;结体造型上还遗存着象形字的成分,笔画分布强调对称中求变化,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
二、隶书
远在周末时,民间就已经出现了一种把篆书的结体和笔画加以变形和简化的字体,后人称为“草篆”。到了秦代,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成一种新型的书体,得到秦始皇的赞赏。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将这种书体取名“隶书”,相传这种隶书为程邈整理而成。隶书实际上是由草篆简化演变而来,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为方折,在结构上更加趋向笔画化。今天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字体扁平,工整易认,笔画改省,并出现了波磔,实用美观大方。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的特有成就,字体的肥瘦大小、结构运笔变化多端,从线条化发展为笔画化,在我国书法史上是一个划阶段的飞跃。
三、草书
是为书写得便捷而产生的一种笔画连写的书体,其用笔自由放纵,化断为连,一气呵成,活泼飞舞,变化丰富而又气脉贯通,更便于表达书者的思想情趣,更有美感。草书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笔化的发展。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
1、章草指早期由草隶发展而成的一种字体,起源于秦末汉初,广泛流行于两汉,又名“隶草”或“古草”。这种书体,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布整齐,结体平正,波磔分明,劲骨天纵,既飘扬洒落又蕴含朴厚,特别是“捺”的末尾,几乎完全沿袭隶法,但每一字的笔画中已有了萦带,这就是“今草”连绵笔的前身。
2、今草指晋、唐以后到现在通行的草书。它在章草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多圆环、钩连的变化及偏旁假借而成,相传为后汉张芝所创。今草中笔写一字的称为“小草”,也名“独草”;而一笔绵连写数字者名“大草”又称“狂草”。狂草书写简便快速,奔腾放纵,活泼飞舞,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大有驰骋不羁之势,所以有人称它为“一笔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就属狂草一类。被奉为“书圣”的书法巨匠王羲之和其第七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唐代张怀瑾将其草书章草、行书,列为“神品”,并称其行书“动合规仪,调谐金石,天姿神纵,无以寄词”,评其草书“损益合宜,风骨精熟”,足见其在书坛的崇高地位。《二王等书录》历代认为“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二王之书,当时见贵”,可见其影响之大。
四、楷书
又叫“真书”或“正书”,是从隶书、章草演变而成,古时又称“楷隶”或“今隶”。它始于汉末魏初,至隋唐时代成熟,一直沿用至今。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运笔灵活。与其他书体比较而言,显得用笔平稳,点画清晰,搭配匀称,结体方正,通笔整齐,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前人有“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说法,楷书由于在用笔方法、笔画形态以及间架结构上,不同书家于大同之中又各有小异,因而体态风格也各有不同,各自成家。长期雄踞书坛、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频四家,就有“欧劲、颜筋、柳骨、赵肉之说,指明了他们的书体的各自特点。
楷书又有大楷和小楷之别。大楷与中小楷,并不完全是字形简单的放大或缩小,而在用笔、结体上是各有特点和规律的。
楷书还有另一体系——魏碑。北魏书法是书法的一座宝库,虽上承汉隶笔法,但笔画方正有力,结构严谨险峻。北朝时代,特别是北魏,这种书体很盛行,并有很大成就,因此通称为“魏碑”或“北魏”,著名的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
五、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非楷非草、楷草兼得,比篆书、隶书、楷书写起来便捷,又不像篆书、草书那样难以辨认,既萦回玲珑、生动活泼又平易近人。正因为行书既实用又美观,而且伸缩性较大,变化也多,能借助于楷、草的体势来用笔,把楷书的平易性和草书的流美感集于一身,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所以自从东汉末年生产至今长期以来一直拥有最广泛的喜爱者。
行书写得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写得近于草书的称“行草”。
综上所述,我国汉字五种主要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在传承和发展中书家辈出,已凸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衍光耀的无穷魅力。时至今日,正当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之际,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继承传统文化,精研汉字书法艺术,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把传承与发展的车轮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为江岸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