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之端
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今年初在民革中央机关总结会上有个讲话,希望大家加强学习,从饭店走进书店,从牌桌走向书桌。这个讲话生动形象又意味深长,读后印象极深,觉得颇费思量。这话看似温和,实则尖锐;像是对民革党员的建议,其实更是对民革党员的要求,值得大家深思。
民革中央为何号召大家“从饭店走进书店,从牌桌走向书桌”呢?谁都知道中国现在舌尖上的美味有多火爆,舌尖上的浪费有多惊人。与此同时,读书学习之风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发号召的人多,安心读书的人有限。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官方都有统计数据,网上也有各种榜单,总之是读书之风相当疲弱。暑假前夕,不少大学图书馆也发布调查统计表,反映图书借阅量在逐年减少,也印证了官方统计的结论。例如华中农业大学,是湖北省211工程五所重点之一。2005年图书借阅达到峰值76万册,之后逐年减少到2013年的4.6万册。
其他大学情况大同小异,都有具体数据证明。汉口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三男学生何彪,三年从未在图书馆借过一本书,“习惯了数字阅读”,是他本人的解释。此例不想说明什么,仅为举例而已,但此类典型绝非独有,也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不知道这些统计是否准确,但凭直觉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比周边国家更不喜欢读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号召大家走进书店、走向书桌呢?
首先是因为我们是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格局下是参政党,承担着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政治使命。民主党派虽未如中国共产党那样宣称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民主党派都宣称自己具有进步性。如果忘记了民主党派的政治性质和历史使命,混同于一般的国民,放松了学习,模糊了价值观,率意而为,进饭店多了,进书店少了;坐牌桌多了,坐书桌少了,那么,尽管民革成员多数是具有高级职称、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也会无奈“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铁律,也会被前进的时代浪潮无情地淘汰掉。
其次,加强学习,这也是时代大势所趋。自从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接着中央军委下“禁酒令”,2013年两会期间初显廉政节约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降不增。201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剑指“四风”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部分看不清形势的“顶风违纪者”频频被曝光、被罢官,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这一系列的动作虽没有要求民主党派如何跟上,但仔细“照照镜子”的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贪腐之风,在民主党派各级领导中一点也没有吗?打铁还需自身硬,监督别人的人,自身更要经得起监督,更要真正过硬。这过硬的本领就来自于勤奋的学习,持续的充电,占领思想的高地,洞悉复杂的实际,才能像历史上的志士仁人、前辈先哲那样,创建不朽的业绩,奉献民族和人民。
其实,能够尖锐提出“从饭店走进书店,从牌桌走向书桌”的要求,并非谁人都能做到,只有具有一定思想高度、具有学者情结和责任意识的领导人物才能独领风骚。万鄂湘是海外归来的法学博士,曾长期在武汉大学法学院任教,后来任职于武汉市中级法院和湖北省高级法院。2004年4月29日,万鄂湘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当年他仅44岁,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法官。他无论在中院、高院或是最高法院,都被称之为“把法学院办到法院”的法官,因为他无论在哪个团队总是劝同僚们把时间和精力用到读高品位的书上,总是鼓励本科生的法官去考研究生,硕士读完去读博士研究生。他如此劝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朱者赤”,如果法官的精神追求不是打牌喝酒,而是比一比谁多看了哪些学术著作,法官们谈论的话题也就不是赢了多少、喝了多少,而是高品位的学术问题。这样,整个法官群体就是学术群体了。虽然法官的修养和文化品位不是靠一本书、几句话就能迅速提升的,但是让法官长期沐浴在催人向上的文化氛围中,终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人物》杂志第六期介绍当年44岁的万鄂湘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法官时,介绍了他分管的民四庭的20位审判员、书记员几乎全是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现在万鄂湘作为民革中央主席号召民革党员加强学习,从饭店走进书店,从牌桌走向书桌,正是他几十年一贯的处事金针。元遗山有诗云:“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意思是说,写出诗来给别人做样子,不要讲什么写诗的方法。这说得多少有些道理。但万鄂湘无论说的还是做的,难道不都是最好的榜样吗?
(作者为洪山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