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之端
题记:蝴蝶效应——关于混沌了的一个比喻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一、莫言获奖了
2012年10月11日,斯德哥尔摩时间下午一点,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一出,华人世界一片欢腾,但反应岂止是华人世界。
首先,瑞典65岁的历史研究者乔尼·尼尔森骄傲地宣布,他第一次开赌文学奖,就从这个叫“MO YAN”的中国作家身上赢回了1800瑞典克朗。而同时,斯德哥尔摩43岁的里卡多·瑟德贝里押的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输掉了100瑞典克朗。第二天他立刻去买了莫言的《西门闹和他的七世生活》(中文书名《生死疲劳》),他说,从今天起我要读莫言了。
当晚,中国山东高密夏庄镇河崖平安庄,莫言92岁的父亲在红砖砌成的小院门口,点燃了当地政府送来的鞭炮和焰火。这个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县级市,从10月11日之后,就成了中国最为灼热的新闻中心……两天以后莫言宣布,“不再接待任何人”。到了年底中央电视台盘点当年十件大事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国人百年诺奖梦,当然地入选2012年十件大事。
二、诺奖是怎样一个奖
莫言获奖当然是一件大事,因为这是中国百余年间获奖第一人。自从诺贝尔文学奖开始运作以来,已经颁奖给110多位作家。欧美作家且不论,连印度、日本、哥伦比亚、南非都几度获奖,而中国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家,却从未涉足此项殊荣。1938年以中文为母语之一写作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让许多中国人纠结。而邻邦日本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一次次为日本赢得诺奖,更让中国作家连文化心态都发生微妙变化了,种种观点不一而足。总之诺奖都成了许多作家的一个心结、一块心病了。
其实,世界性文学大奖不是只有瑞典的诺奖,法国有龚古尔奖,创设于1874年,比诺奖还早22年;日本有芥川龙之介奖,是由日本天皇授予的;美国有普利策奖,英国有布尔奖等等,都是国际性大奖(中国没有举办世界性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是国内最高的文学奖),但所有这些世界性奖项中,诺贝尔文学奖仍是当今公认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奖,前面提到的开赌也可证明。虽然每年评选一人有时也遭质疑和批评,但这都不曾影响它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由18个人组成,这些人都比较年长,都是相当认真地从事评奖事业。如82岁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是瑞典学院院士,17次担任诺奖评委会主席,也是“短名单”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他对最后评审结果有最终决定权,可以想见评审是非常慎重的。比如2011年获奖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有15年时间许多人都预计是他获奖,直到2011年才榜上有名。又如日本作家、静冈大学教授、中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桑岛道夫,2012年提名莫言而非日本的村上春树,为此还受到日本人抱怨,这也说明诺奖评审的审慎、公正,所以才有好的公信力、权威性。
定居香港已88岁的金庸毫不含糊地为莫言获奖叫好;经常往来于美国香港、时常在《读书》上撰文的作家刘再复称,莫言获奖毕竟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台湾作家龙应台更动情地说:“莫言获奖我确实有一种特别的高兴,莫言是从汉语花园的泥土里头长出来的鲜活的透明的大萝卜……我特别高兴。”
勿庸讳言,诺奖就是这样一个奖,牵动着无数人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