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谈谈学术研究的生态环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5
                                     谈谈学术研究的生态环境

                                        ——由大师们远去说开去

                                        □ 官之端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的红学泰斗周汝昌在家中辞世。《楚天都市报》刊发文章《大师霄际顾人寰,五月风悲夏骤寒》。在这则报道的标题下,有一段发人深省的引言: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无怨尤。
                                                              ——周汝昌《天·地·人·我》

                                  一、大师的“爱重”与学术环境
    在这段话中周汝昌先生“极爱重”的“真正学术研究”前面,加了那么多“定语”加以强调,究竟指的是什么,究竟有什么深意,我自然是不甚了解或者甚不了解的,但我也是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亲眼见识了父辈们受批判、被诬陷的那种灾难的人,因此,似乎也能略懂大师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缺乏真正学术研究的生态环境,无法展开正常的学术研究,这才是让已是耄耋之年的红学家耿耿于怀、至死不吐不快的意思吧。
    但是问题是周汝昌先生怎么会有这种感慨呢?他不是中国最著名的红学家之一吗(与之齐名的只有冯其庸)?他不是每年总有三、五篇红学著作问世吗?他都觉得“百般挫辱”,那其他岑寂的红学家将何以堪?那些被点名在全国范围内批判的学者又何以堪?
    诚然,《红楼梦》是高深的,其思想深度、艺术造诣是无与伦比的;“红学”自然也是相当高深、且政治色彩很浓的领域。读书人中曾流传这样的说法:“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自从《红楼梦》问世以后二百多年来,就深受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与珍重,“红学热”遍及海内外。门派之争、门户之见,纷繁驳杂,争论不休。我想,周汝昌所指的都不是这些,因为学术上有争论太正常不过了,争起来,辩起来,是非曲直才会见分晓;即使难见分晓,不能达成一致见解,也可以各持己见,和而不同。正好比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一样,儒、道、墨、农、法、名,不也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吗?但这并没有影响论争双方的感情。比如道家的庄子和名家(逻辑学)的惠子之间,既是论敌也是朋友;学术上针锋相对,两人之间又是好朋友,双方都在论争中获得学说上的进步。惠子死了,庄子抚墓长叹,“我没有朋友了”,庄子的学说再也没有进步了。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一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非常重要、非常精彩的文化渊源。有位评论家说过,回首历史,中国在学术争论方面发展得最好的两个阶段是战国和民国。这种看法正确与否我不能评说,但我想,论者总是有自己的道理吧。
    周汝昌所“爱重”的“真正学术研究”,究竟是指怎样一种状况呢?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