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改革开放,人们才由革命思维转向建设思维。这种转变是由真理标准的讨论实现的。它其实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的讨论,而是一个政治的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非要求实事求是,要求从现实出发。那么当时中国的现实是什么?它们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具体化为,革命的思想不能指导建设的国情。为了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改革开放。对内改革,也就是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僵化的东西。对外开放,也就是与世界沟通,与欧美接轨。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一种建设性的改良道路。这包括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人们对于思想有了新的期待。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学和西学必须得到新的评价。在二十世纪末,特别是西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引进、介绍和研究。但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学又开始复兴。在国学的名义下,中国传统的儒道禅思想又在学院和社会占有了巨大的市场。
在二十一世纪初,当我们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有实践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一实践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必须思考中国的现实,也就是革命和建设的现实。但当我们展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未来的命运的时候,却怀有期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切中中国的现实,而且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这个传统思想也就是以儒道禅为主体的智慧。
三、中国传统思想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而且要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传统思想看起来不是现实。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有意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传统和现实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传统作为传统既然是传承的,那么它就会从过去给予现在,也就是会构造现实。另一方面,现实作为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不是非历史的,而是有历史的,也就是历史的聚集。在这样的意义上,传统是现实的一个部分,现实不过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而已。事实上,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思想在根本上塑造了中国的存在、思想和语言。如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相结合的话,那么它必须和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主题是关于人生在世的问题。中国的世界不是一个被创造的世界,而是一个已给予的世界。这个世界正是天地人的世界。人生存在世界中就是生存在天地之中。根据这一事实,中国思想将世界的问题变成了天人关系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天的问题。这形成了天道论。它意在探讨天道是什么,是如何运行,又在何种程度上作用于人。其次是关于人的问题。这形成了心性论。它意在探讨人心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心和人性规定了人的存在。最后是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这集中表现为天人是否合一和如何合一的争论。
在世界中,人的存在的样式表现为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活动。人是从欲望出发来展开自己的生存的。欲望一般分为身体性的和社会性的。人的存在就是欲望的追求和实现过程。为了实现欲望,人必须借助于工具和手段,也就是技术。技术保证了欲望是否能实现和如何去实现。但欲望和技术都要获得大道的规定。大道一般显现为天道。大道指明,哪些欲望是能实现的,哪些欲望是不能实现的。大道同时指明,哪些工具是可以运用的,哪些工具是不可以运用的。这就形成了道与欲的关系和道与技的关系。一方面,大道指引了欲望和技术;另一方面,欲望和技术也推动了大道。
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都是关于大道的理论。虽然如此,但它们具有不同的方向和层面。
儒家是社会之道。儒家经历了孔孟等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等阶段的发展。儒家建立和发展了丰富的天道论和心性论。但它无非是为人生在世提供一个基础。天道论给予了一个外在的基础,而心性论给予一个内在的基础。在儒家看来,人生在世最主要的是和人打交道。人对于他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仁爱之心。仁爱源于亲子之爱。但人要把它扩大到他人,并扩大到天下。由此,仁不仅是对于他人的爱,而且是和天下万物为一体。
道家是自然之道。道家除了老庄等原始道家之外,还发展了新道家。道家的根本思想是作为自然的道。道是天地人世界的规定者。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与自然不是分离的,而是合一的。道即自然,自然即道。虽然道不同于天地,但显现于天地。于是,道具体化为天地之道,并成为人之道的基础。人在天地间就要遵道而行,和天地一样自然而然。
禅宗是心灵之道。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它在唐朝达到鼎盛期后,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禅宗认为万法唯心。这就是说,人的心灵是世界的规定者。人自身的本性就其自身而言是纯洁圆满的。但它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和污染却遮蔽了自身。一旦人的心灵发现了自身的本性,人便是觉悟成佛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不外心。一个觉悟的人不昧因果,不落因果。故他能放下解脱,而得大自在。
儒道禅三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世界中的三个方面:社会、自然和心灵。它们是世界整体中的三个不同的成分。正是在这样的关联中,儒道禅三家互补而合一。这也导致唐宋以来的中国人能行走在儒道禅之间。
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
但马克思主义如何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这需要比较它们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此基础上,使之对话和相互补充。通过这种努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思想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是否具有相同点?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思想是两种完全不同思想。一方面,它们是两种不同民族的思想。在十九世纪以前,中西两种思想缺少真正的交流和理解。另一方面,它们是两种不同时代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是古代的思想,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的思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尽管如此,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一定的相同点。这在于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是对于同一问题的思考。这一问题并非其他,而是人的生活世界的本性。中国传统思想将它表述为欲望、技术和大道(智慧)的游戏活动;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将它理解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不过,历史唯物论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世界的欲、技、道理论。
首先、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建立在人的欲望的基础上的。人的基本欲望表现为食欲和性欲,并具体化为吃喝穿住。人首先必须满足自身的欲望,亦即吃喝穿住。而人的生产活动首先也是满足人的欲望的活动。
其次、历史唯物论强调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活动。生产活动一方面是对于工具的操作,另一方面是技术的运用。相应于人的基本欲望,人的生产活动也两种。一种是物质生产活动,另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活动,也就是种的繁衍。
最后、历史唯物论也指出了作为意识形态的道或者智慧。在上层建筑中,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就包括了道或者智慧的因素,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世纪的《新约全书》和近代卢梭等人的关于人性的思想等。它们既是关于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特别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权力话语,具有支配和控制的特性。
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在欲、技、道的关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它一方面规定了人的欲望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被满足,另一方面决定了作为意识形态的道或者智慧。与此不同,道则是中国思想的核心。它一方面限定了人的欲望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标明了技术和工具使用的限度。
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劳动实践对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所以其思想形态表现为实践的存在论。但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注重道的最高地位,所以其思想形态表现为天道论和人道论(心性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它缺少天道论和心性论。而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来说,它缺少实践存在论。鉴于它们两者的差别,它们可以构成互补。于是,这便形成了实践存在论、天道论和心性论三者的合一。但它们将构成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共同存在和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实践的存在论不能脱离天道论和心性论。这就是说,人的生产劳动实践始终是在天道和人道的关联之中。否则,人的生产将会极端化为一种技术主义的活动。被天道和人道所制约的生产将是让自然成为自然,让人成为人。另一方面,天道论和心性论不能超出实践存在论。这就是说,天道和心性(人道)是受到人的生产劳动实践的影响的。否则,天道和人道就会被抽象化和空洞化。被生产劳动实践所推动的天道和人道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天道和人道。根据上述分析,生产、天道和人道(心性)的相互作用类似于一种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