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黄花冈烈士墓感怀
□ 刘一曙
青年时听老师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在广州举行起义中,进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事迹,不禁声泪俱下。总欲前去瞻仰,苦无机会。幸在离休后,承友人相邀,赴穗一行,终偿多年宿愿。□ 刘一曙
车至黄花公园门前,那高大的门牌,灼然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亲笔题字:“浩气长存”。进门 即是宽敞的墓道,那建筑在冈陵之上的碑亭内“七十二烈士之墓”的碑文,清晰可见。威巍的纪功坊,峙立于墓后,坊上的金字形叠石上端,自由神高擎火炬,耸入云端,象征着烈士们争自由、建共和的崇高精神。我肃立亭旁,怀着对先烈的敬仰,深深地行了三鞠躬礼。
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同盟会,向清政府发动了英勇悲壮的起义。由黄兴亲自指挥,进攻两广总督的顽强战斗,只因敌我力量悬殊,终告败北。罹难者骈罗,尸体多折臂破脑,血肉模糊,惨不忍睹。清朝广东当局,出于对同盟会党人的仇视,一直不许亲友收尸,让烈士忠骸暴于野外。直到5月1日,清政府官吏才允许各善堂出面收验死者遗体;次日方使医院派人收验,共得遗骸72具。从这些牺牲的革命党人中看到铁铐手镣相连,“剪发辫者,占最多数;未剪发辫者,不过十分之三”。他们经过100多名忏工花了一天时间,方才将部分忠骸的铁索解去,然后入殓。
尤为令人发指的是当时清吏,将诸烈士遗体,草草葬于东门外杂丛之中,原葬犯人的“臭岗”地方。幸有同盟会员潘达微得知消息后,不顾清政府当局禁令,冒着生命危险,奔至广仁善堂,会见诸位善董,据理力说:“诸义士为国捐躯,纯为国民谋幸福,彼此均国民一分子,如是藁葬,心奚能安?县慈善事业,不计谁是谁非,施棺施地,应唯义之所安。”经他一番教诉,各善董纷受感动。其中徐村棠当即表示:诸烈士皓皓侠骨,自不能与犯人同葬一所。于是当即献出广仁善堂位于沙河马路旁的“二望岗”,并改名为“黄花岗”。其意示黄花即菊花,斗霜傲雪,以此比喻烈士风骨和革命节操,令千古共赏。至民国七年(1918年),始建纪念坊和碑亭。新中国成立后,又逐年修缮。
烈士们当年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要祖国富强、统一。他们的奉献和功绩,深深映在人民的心坎之中,尤在菊花盛开时节,深受中外游人的瞻仰和祭奠。她启示着活着的人们,应该团结起来,炎黄子孙应当继承先烈遗志,为中国的富强和统一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理由再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