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05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 郑渝

    伴随着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一个指导经济发展全局的新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设》中,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针,这反映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主党派的工作,是增强参政党参政能力,提高参政水平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拥政水平,树立民主党基层组织形象的迫切需要。两型社会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是中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同盟军,在这里联系两型社会建设的问题,谈谈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发扬民主党派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保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应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大兴学习多党合作理论之风,自觉地以实际行动,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畅通民主渠道建言献策,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立法与决策更能符合人民的意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在人民生活的第一线充分利用文化理论较高的条件,在参政议政、党派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在树立依法行为的良好形象的同时,积极的为普法作贡献,以法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努力协助党政部门解决与两型社会建设中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发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人才、智力的优势,为经济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民主党派聚集着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有用人才。基层组织要发挥人才聚集的作用,从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的高度进一步调动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情,有的放矢地组织成员中的专家学者,就有关问题,组织攻关,展开论证,开展专题调研,以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在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出新招,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步伐汇智聚力,出谋献策,努力推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牢固树立以民为本、参政为民的理念,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尽心出力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时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民主党派在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能时,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努力做到参政为民,这既是坚持以民为本思想和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实际行动。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时,特别是其基层组织,从人民群众的基层面将“关注民生”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困难群体,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事关群众重要利益的专题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务求取得实效。要多做宣传中共路线方针政策工作,把中共的重大决策宣传给群众,引导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看待面临的困难,正确看待热点难点问题。一句话,为夯实两型社会建设的群众基础多出力。
    四、积极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协调好社会关系贡献力量。
    两型社会建设应该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社会。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很突出。农村经济社会整个发展水平总的来说远远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城乡之间在拉大,而城区社区间发展也不平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积极按照中共中央的方针,配合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支持城区建设,发挥各自的界别优势,尽可能地开展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社会服务活动。诸如送教下乡,送医下乡,送科技下乡和捐资助学,建特色社区,和谐社区,真正让农民掌握知识和技能,变“输血”为“造血”的扶贫体系来改变农村落后状况。让社区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掌握基本技能,引导创业,扩大就业面,做到安居乐业,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尽快地促进城乡人民生活的共同提高,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