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力
□ 吴红宇
朋友,当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当您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晨风中高高飘扬的时候;当您沐浴着柔情似水的月光,与家人漫步在树影婆娑的江滩绿荫的时候,您可曾想过,今天这文明、富强、安宁的和谐社会是多么来之不易。您可曾知道,在我们伟大祖国迎来60华诞之际,我们民革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已经走过了60年光辉的历程。□ 吴红宇
60年来,一代又一代江汉民革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铭记党的宗旨,弘扬光荣传统,彰显人格魅力,像传递奥运圣火的接力一样,代代薪火相传,出色地完成着政治交接历史使命。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005年9月3日,对于方知老人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当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代表胡锦涛总书记向民革党员方知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的时刻,这位饱经风霜的黄埔老人老泪纵横、激动不已。望着他那凝重的眼神,我们仿佛与老人一道又回到当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回到了那场异常惨烈的“常德会战”。老一辈的民革党员方知与所有抗日将士一道,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用刺刀谱写了一曲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悲壮战歌。青山无语,江水无声,残阳如血,战旗如歌,都在默默颂扬着那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而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
老党员方知有幸参加了这场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亲身经历了1945年中国军队在湖南芷江举行的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受降仪式。我们江汉民革以拥有这样的党员而骄傲,但方知老人却并不以此居功自傲。全国解放以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他经历了十多年牢狱生活。历史是公正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重获新生,出狱后,组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唯一的要求和最大的愿望就是加入民革组织。在平反会上,当有人提及这十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时,方知老人说:“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并肩抗日的中国军人;它的英明就在于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来拨乱反正。我在有生之年将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助民革组织对青年党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搞好“传、帮、带”,让民革组织的光荣传统一代一代往下传。”老党员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方知老人已经无怨无悔地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身边还有李园、傅应秋、徐世江等老党员,他们同方知一样,正在将手中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您看,踏着老一辈民主革命者的足迹走来了第二代薪火相传的接力者。
在江汉民革老同志的病榻前,在退休党员的家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位中年妇女的熟悉身影。她就是辛亥革命志士刘道一的侄孙女,江汉民革一支部主委刘小凡。我们常说,凝聚力产生于向心力,而向心力又是一个组织产生活力的源泉。作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负责人,她时刻将每一位党员的工作、生活和家事放在心上。平时,不论哪一位同志生病、住院或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她都要登门看望,送去关爱并与其促膝谈心。已过耄耋之年的黄埔老人冯琉龙在福利院生病,无人照料,她就将煲好的排骨汤和可口的饭菜送到老人嘴边,让老同志感受到组织的温暖。90多岁的冯老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比我的亲闺女还亲哪!”一支部有位老同志在得知区工委会准备调他到另一个支部时说:“我不愿意离开一支部,因为这个支部有刘小凡在!”在刘小凡、曾国兵等支委的带动下,江汉民革一支部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把“一名党员一团火,一个岗位一面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几年来,该支部先后被市民革评为“先进基层组织”和“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同时,涌现出“火炬接力”的第三代接力者——优秀教师陈建华、鞠智敏、吴虹宇、何艳萍、王华等。
教师,这个被人们称之为“园丁”的工作岗位,是个极其平凡而又非常辛苦的职业,可这些年轻的民革党员们却偏偏以他们锲而不舍的追求,以辛勤的耕耘,让人们在风雨后,见到了彩虹,看到神奇。在授予陈建华首席教师的表彰大会上,我们曾经问过他,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湖北赛区的冠军究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时候,可他只是谦逊的告诉我们,那是学校教研组的老师们团结协作以及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从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中,知道了无数个伏案疾书的一个个不眠之夜;从他那瘦削的脸庞上,我们仿佛看到了多少次带病坚持上课,为辅导而学生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场景;从他那朴实的微笑中,我们读懂了一个年轻民革党员对国家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拳拳之心。
这就是我们当代的民革党员,是他们像传递奥运圣火一样,接过老一代民革人手中的接力棒;像夸父逐日那样,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一代接一代传承和提升着老一辈民革人心中的梦想。
我们赞美红烛,因为它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我们更赞美那些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无私奉献,传承信仰,不懈追求的接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