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学术含量、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认为,开展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既能够从学术上拓展孙中山研究的领域,深化对孙中山一生爱国思想、奋斗精神和不朽业绩的认识;同时,对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促进和推动。这次研讨会,我们有多篇论文对这一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讨,在这里,我先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为其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或共同追求的民族性格、品格、道德和风尚,是推动民族延续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精神动力。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意义十分重大和深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丧失民族精神的民族,将无以立国;一个缺乏高昂民族精神的民族,将无以强国。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日益激烈,有没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物质力量,而且包括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它对内具有凝聚、鼓舞民族力量,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发展前景的重要功能。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没有坚韧不拔的民族风格和万众一心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应对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也就不可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应有的地位和影响。新世纪新阶段,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全体人民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力量,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坚韧不拔地向前奋进。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亿万人民凝聚全部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可以把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各族人民联系和团结起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集中到十六大所提出的目标上去,群策群力,共同奋斗。
二、学习和研究孙中山的爱国思想、高尚品德和奋斗精神,对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这一伟大精神哺育下,奋斗不止,艰苦创业,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近一百多年来,历尽苦难的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民族精神感召下,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崛起,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首先要大力倡导、传播和实践上述饱含时代精神、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同时,我们也要十分重视整理、发扬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争取实现民族振兴的奋斗业绩,从志士仁人、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与毛泽东、邓小平并列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伟大人物。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江泽民同志在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孙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奏响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号角;领导革命志士推翻了延续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创立了共和,大大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开启了黑暗中国通向光明的闸门;晚年,他为和平统一祖国而抱病北上,展现了其爱国爱民、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他提出了宏伟的《建国方略》,显示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宏伟气魄;他顺应历史潮流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做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决策,与时俱进、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他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先生以贯穿一生的爱国如命的精神、愈挫愈奋的奋斗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自始至终实践和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又从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内涵。孙中山一生对伟大民族精神的光辉实践,与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功绩一起,为全体中华儿女所一致敬仰和称颂。在所有华夏子孙中间,不分地域、党派和政治信仰,孙中山都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有着凝聚海内外所有华夏子孙爱国情感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掘孙中山实践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资源,以孙中山一生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崇高思想品格作为生动形象的教材,对于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三、孙中山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贡献
孙中山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不仅以其一生的奋斗实践着、丰富和发展着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还十分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这方面作了十分丰富和重要的论述,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和学习、弘扬。
(一)孙中山一生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光辉
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他的思想和实践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一生斗争的每个阶段和各个方面。他组织和领导革命、谋求国家和平统一、构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其动力也只有一个,就是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和博大胸怀。
孙中山的革命是为了爱国。孙中山出生于19世纪后半叶,那个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之下,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政府的昏庸、腐败及卖国,和祖国蒙受的奇耻大辱,深深刺痛了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使他感到万分愤慨,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清朝的愤懑,认识到这个政府的统治是非除去不可了,从而增强了改革现状的思想和勇气。孙中山是由爱国走向反清斗争,又是以反清和救国互为映衬的。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檀香山兴中会在孙中山的奔走组织下成立了。他在“成立宣言”中沉痛地指出,“方今列强环伺,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日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从“宣言”的这段话当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孙中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以此为起点,孙中山走上了反清革命的漫长道路。经过长期的组织、宣传和武装斗争,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延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辛亥革命之后,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孙中山不得不进行二次革命以维护共和。反袁成功之后,孙中山曾一度放弃了革命旗帜,并一度不再将他的行动叫做革命,而代之以“护国”与“护法”的口号。然而,在与军阀的周旋之中,所遭遇的挫折使他重新感到革命的需要,“救国之业,则仅能出此一途,即重行革命是也。”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历次革命斗争,虽然每一次的具体目标各有不同,但最终的目标和动机,就是爱国和救国。
爱国必须维护国家统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人民意向之所趋,就是反对国家分裂,谋求和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强大的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论多大的政见分歧,总能找到统一的一致点,任何内外势力想分裂这个民族,可能在一时一地得逞,但最终一定是排除分裂,归于统一。
在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争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各自扶持军阀充当代理人,割据一方,彼此厮杀,战乱频繁,中国依然是四分五裂的局面。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成了孙中山一项首要和迫切的任务。他萦思探索、梦寐以求和奋斗不止的追求,就是国家的完整统一。孙中山着重把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衡量人们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国家统一,实关国家之危亡”,反复论证“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道理,把统一作为国家强大的前提,特别指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孙中山还把国家是否统一作为人民能否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他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基于爱国必须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观念,孙中山在就职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就提出对内施政方针是要实行民族、领土、军政、内政和财政的五大统一,要用共和制统一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他严正地抨击了当时帝国主义“划中国为二,限制共和政府于江南”的谬论,坚决抵制列强以“把中国划分为二”作为外交承认的条件,果断地反驳说,“不,那不行。我国人民的情绪是一致的。”他在1917年和1921年进行的两次护法运动,都是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为打倒军阀,削平叛乱,统一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他一再表示,要“竭志尽诚,以救民国,破除障碍,促成统一,巩固共和基础。”“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他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他坚定地宣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印在我国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他遇到许多破坏的力量。”当前,实现祖国统一,乃是海峡两岸人民的企盼,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凡华夏子孙、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应当深思孙中山所揭示的真理,追慕孙中山为爱国而致力于统一的榜样,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爱国必须全心全意致力于建设国家。孙中山的爱国精神不仅体现在革命与维护国家统一之上,还体现于建设国家,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国民素质的现代化。“为众生谋幸福”,使中国走上富民强国之路。他指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孙中山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一则是为了能和平统一祖国,免于国家形成南北分裂之局,另则是为了能够专心从事实业救国。他提出了用10年时间修筑20万里铁路以奠定中国富强之基础的宏伟目标。为“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他经过多方考察、总结经验,又于1919年提出了《实业计划》这一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的、使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虽然先生的诸多计划和主张因时局的限制而没有得到实现,但其盼望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望却凝聚着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多少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止,孙中山先生则是他们的集中代表。他一生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多次起义失败、他乡被难、奸人篡权、小人背叛、他人质疑……所有这一切打击和磨难都未能使他失去为实现救国图强而奋斗一生的坚强意志。反过来他还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更有益于救国的道路与革命主张。就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及至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第三步。但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大的飞跃,国际地位还有待于提高,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努力,奋斗不息。孙中山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与时俱进、紧跟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孙中山的又一突出品格。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历史潮流而前进。孙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爱国思想驱使下,他表现出了服从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精神。最初他幻想依靠帝国主义来助中国走向共和,为此奔走他国,多方呼吁;在南北割据时期,他又幻想依靠军阀来维护共和,然而,陈炯明的叛变使他深刻认识到,谋求国家统一进步,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决定同代表中国新兴力量的中国共产党携手,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一手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其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成为其继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伟大的历史贡献。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故步自封就等于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只有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把握世界脉搏,方能时刻以新的面孔、新的姿态展现于世界面前,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孙中山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论述
孙中山先生不仅以其一生的思想和实践体现和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而且也十分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他这方面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学习、借鉴的思想资源。
首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抵御外敌入侵、振兴中华的关键。孙中山指出,中国以前很强大,到了近代却落后了,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抵抗外敌入侵的方法有两种,积极的一种就是“振起民族精神,求民权、民生之解决,以与外国奋斗。”中国人在外敌入侵面前是“一片散沙”,原因也在于“没有民族的精神”,如果中国不能通过民族精神结合成“一个坚固的民族”,则“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其次,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孙中山极为重视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他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观点,指出,要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必须恢复民族精神,宣传动员全国人民群众,依靠全国人民群众的觉醒来实现。只有人人都知道了“从前失去的民族精神便可以恢复起来”,才能“造成共和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再次,以道德为基础,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民族精神是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孙中山把中国固有的好道德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他指出,要恢复民族精神就要先恢复固有的好道德。如热爱和平,忠孝仁义廉耻诚信等,这些都是中国的好道德,“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对此,“我们不但要保存,而且要发扬光大”。不要“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要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他说,“穷本极源,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民族团体以外,就是要把固有的旧道德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恢复。”在这里,孙中山展示了民族振兴——民族精神——民族固有道德三者的关系,强调的是民族振兴,国家长治久安,不能没有好的道德。但是,他同时指出,要“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要推陈出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忠”,过去我们讲忠君,现在则要讲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可见,孙中山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核心,力图通过道德重建、道德教育和感化,培养中国人民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使中华民族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政治奴役的同时,以一种新的精神风貌独立于世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仍是十分有益的启迪。
最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注重实践。孙中山指出,中国有很好的道德,如修齐治平,然而仍不免被外国人视作野蛮的民族,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切实地实践。中国古代的文明之所以进步很快,就在于能实行,能行便能知,能知便能进步。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恢复发扬和弘大固有的民族精神,由己到外,由小到大,则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可以更加丰富和发展。当前,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伟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而不要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各位专家,同志们!孙中山先生以其一生锲而不舍、坚苦卓绝的奋斗,实践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实践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光辉典范。同时,他还十分重视民族精神对抵御外来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巨大精神作用,对此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我上面对孙中山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勾勒和描述,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抛砖引玉,意在引起大家更多、更深入的专门研究。“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希望,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能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加以大大地扩展和深化,为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