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让人耳目一新的《论老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12


                                                                 让人耳目一新的《论老子》
                                                                             □ 陶宏宽
        2014年4月,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彭富春教授的一部新的学术专著《论老子》。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已有各种不同的历史版本,但本书仍然以三国魏王弼本《道德经》及今人的校正本作为译解和论述的依据。这是因为王弼是为玄学(《老子》与《庄子》、《易经》并称为“三玄”)理论真正奠定基础的人,他强调从整体上来领会老子思想的精要,克服了汉代经学繁琐冗长的弊病,不在具体词句上作过多的纠缠,故注文能以简驭繁。虽迭经后人多次修改、增益,它还是能经受历史风涛的冲刷和淘洗,王弼注本在后代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对这部最具思想影响史的经典文本,彭教授殚精竭虑,作出了创造性阐释和准确精当的理论概括,重构老子的思想整体,突出地诠释了道德智慧的当代意义,使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哲学体系的老子古老的思想在当代得到新生。它既保持了中国古老智慧的本源,又获得了现代的最新言说形态,确实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迪,受益匪浅。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德经》译解”,涵盖“译文”、“解析”两个方面;第二部分是“《道德经》论述”。无论译文、解析,还是论述这几个方面,都吸收了今贤往哲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水平上均有突破性的进展,能自成雅俗共赏的一家之言。
        首谈译文。“译事三难:信、达、雅”,“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这当然只是严复针对翻译《天演论》一事所发的慨叹,却也道尽了译事(异国语文互译、古籍今译)个中的苦辛。至于说到古籍今译亦殊非易事,任继愈先生也感叹它难就难在“不能不借助前人的注解,又不能完全相信注解。”具体说到老子的五千言,它是有韵之文,多用诗的语言和类比论证来表达高度抽象的原理,语言弹性大,言约而义丰。各章也都比较短小,欠缺一些思辨过程和逻辑推演,未能充分展开论述,不够严整致密,这更增加了今译的难度。为了使译文更臻完美,本书对《道德经》的现代汉语翻译不仅建立在任继愈和陈鼓应等目前通行本的基础上,而且还参照了权威的德语和英语译本。这也是本书的独到之处,它是针对古代汉语在表达思想时具有的一般的特点而言的。一方面,它形象、多义、简明;另一方面,它也缺少语词的确定性和思想关系的明晰性。有了多种权威的外文译本来参照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和逻辑上的不足,而使译文的句子和段落所表达的意义更加完整、明晰和准确。彭教授学贯中西,中文根底深固牢实,译文流利、畅达、洗练、优美,如行云流水,行如所当行,止如所不可不止,很有学术价值,既可作初学者的入门津梁,也可作为专门研究者深入钻研的重要参考。
        次说解析,简明精审,识见深刻,尤为佳妙。彭教授总是能洞悉到老子这部经典文本中最具意义的地方,准确把握住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联,对关键语词作出富于启示意义的创造性诠释。举凡老子观念体系中提出的诸多理念如尊道、贵无、尚柔、主静、守雌、重慈、崇俭、厚朴、知足、慎事等,这些语词所蕴涵意义的诸方面在解析部分都得到准确、有新意的阐释,散发出了中国哲学的馨香和韵味。如第一章对“道”的解读,可略见一斑。道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语词,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是以悖论的语言方式来揭示道的本性的。“道”在老子的文本中凡七十四见,在不同章句中,其义不尽相同。彭教授认为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第一章是最重要的。这在于它是老子思想的大纲,其结构包括了四个主要方面:常道、存在、思想和语言,于是作者从这四个方面对它作出了审慎的辨析和归纳。其中,有与无相关于道的存在,观相关于道的思想,不可道和不可名相关于道路的言说。通过这样的区分,老子标明了道与存在的关系、道与思想的关系、道与语言的关系。正是在这三重关系中,道将自身的意义揭示出来。在本章的末尾,作者还强调道与无道的区分是贯穿老子文本的一条红线,把握了道与无道的对立,也就把握了理解《道德经》秘密的钥匙。再如对本章思想(观)的解析又分出三个层面:一、什么是观?思想是观。观是看。这里的观不是外在的眼睛之观,而是内在的心灵之观。观可以区分为三种:盲目、意见和洞见。盲目对应无知,意见对应假知,洞见对应真知。洞见作为思想不是推理和论证,而是一种能直接看到事物本性也就是真理的能力。因此,观成为了直观。二、如何观?三、观到什么?条分缕析,细致绵密,凿凿有据。除第一章的解析文字逾千外,其余各章均为数百字,不足千言。解析部分内容力避繁琐,力戒空疏,抓住重点或难点,切中肯綮,点到为止,简明扼要,沉实得体,很有学术质量和理论价值。仔细阅读和品味,对于初学者和勤于钻研者进一步理解原著、提高哲学修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最后的论述部分更是全书的精粹,这部分以“道”、“无道”、“遵道而行”、“欲、技、道与当代世界”为题分为四个章节,对老子的经典文本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重构了老子思想整体,内容全面、系统、精湛。同以往许多同类著述不同的是,本书不仅理论观点上有新意,在方法运用上亦有特色。所谓方法,一是指“对话”,二是指“批判”。彭教授曾在《论中国的智慧》中指出,复古和简单的西化不是可供我们选择的道路,他主张古今对话和中西对话,旨在让中国当代思想在这种历史性的对话中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正是通过对话,本书有了一个历时的维度和共时的维度,具有十分宽广的理论视野;通过对话,激发生机与活力,让老子古老的思想在当代获得新生。当然,正如彭教授所说,无论是古今对话,还是中西对话,它们都必须聚集在我们当下的存在,亦即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境遇上。针对当今世界图形,本书提出了对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批判,因为虚无主义,它否认了存在的基础和目的;技术主义,它将人和万物技术化;享乐主义,它将欲望变得没有规定和没有边界。但这种批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否定,具有一种消极的意义,而是区分和划分边界。作为划分边界的批判,它自身具有两重特性,一方面是否定性的,是解构;另一方面是肯定性的,是建构。正如彭教授所说,本书中的批判并没有简单地否认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而是要为它们区分边界。因此,一方面要抛弃存在之外的任何根据,另一方面要给存在自身建立根据;同时,一方面要让技术改变和改善我们的生存,另一方面要让人和万物自在自得,如其所是;还有,一方面要使欲望不断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却不要让它成为了贪欲。总之,综观全书,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让我们看到老子和我们的思想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让我们一方面走进老子,另一方面也要走出老子。最后还要提及的是,为了完成这项《论老子》的专题研究,2012年夏天彭教授专程到老子故里进行实地考察,这一举动完全符合他追求学术原创性的治学旨趣,也表明了他对先哲的景仰、对学问的敬畏和治学态度的严谨踏实。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