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父子诗人(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30

                                                            父子诗人(上)

                                                               □ 黄 铉

 今年,正值黄申芗诞生一百三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以身许国的黄申芗父子。
        黄申芗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党人,以诗词见长,被同辈所称道。黄申芗爱写诗,受父亲的影响,其三子黄简亦爱写诗。诗如其人,他们的诗词无不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黄简少年时,由父亲亲自授课,讲解经史,学习诗词,亦如当年骧丞先生(黄申芗之父,名三驿,字骧丞)教授黄申芗十三经一样。学习诗词,当然要了解诗词格律,诸如用韵、四声、平仄、粘对、对仗、拗救之类的知识,还要掌握写诗填词的一些技巧,比如如何立意,如何用字造句成篇等等。
        黄申芗往往写一首诗,便要求黄简依原韵和作一首。如黄申芗住在庐山时写过一首《三叠泉》的诗:

 灵源三上通天汉,应有槎从空际回。
        势倒长河翻积雪,声回大壑起奔雷。
        千寻壁立丹青合,九叠屏围锦绣开。
        竹影旧疑仙迹到,讳深春雨长莓苔。

 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这首诗着重写三叠泉飞瀑的气势,绘声绘色,想象丰富,设喻精当。黄简奉命也作了一首《应命步严君〈三叠泉〉原韵》:

 银河三叠兼天倒,惊绝雄观更几回?
        激沫千林凄雨雹,余声四壁隐风雷。
        仙人已去石犹在,好鸟不来花未开。
        仿像灵宫空嵌里,茫茫云路冷苍苔。

 黄简早慧,十多岁便能写出很漂亮的诗词,如他曾写过一首题为《深院》的诗:

 深院如深谷,幽居独昏晓。
        岂不在人间?而无尘事扰。
        有生不自计,万念真可了。
        食竟便长谣,斗室足行绕。
        时见白云还,凌空竞逸鸟。
        心神与之去,泠然造八表。
        一顾邈乾坤,吾身又何小!

 全诗通过夹叙夹议,抒发了寂寞伤感的思绪,显得凝重沉郁。这首诗写得相当老练,谁想得到它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呢?
        黄简写诗虽然深受父亲的影响,但风格却不完全一样。黄申芗写诗追求平淡自然,诗风典雅流畅;黄简的诗则显得飘逸、奔放,浪漫主义的色彩很浓厚。如他写的《忆匡庐》,可见一斑:

 杜鹃花开杜鹃啼,杜鹃啼处花满豀。
        正是匡山春色好,魂飞直去大江西。
        西望鄱阳八百里,邈青冥兮遥绿水。
        朝昏变化不可测,长涛卷雪蛟龙起。
        芙蓉削出何崔嵬,楼基十面玲珑飞。
        红霓紫雾入翠微,仙之人兮其来归。
        奔泉三折银河倒,砰訇豗突愁五老。
        九叠屏围锦幛开,神功鬼斧何人造?
        闻道仙姝李腾空,从兹一去了无踪。
        为谁留下相思涧?肠断呜咽水声中。
        遥看香炉隐金碧,长川直泻几千尽。
        金轮不转转乾坤,铁塔高维六龙额。
        旁出双剑两峰青,神物由来遭弃掷。
        夜深自去斩奸顽,暗中挥下人头石。
        石镜照心不照影,令人对此发深省。
        温泉烈性终难移,令人对此发深思。
        钟声远到东林寺,此中多少六朝事。
        门前犹有六朝松,挑空十丈撑寒翠。
        北顾大江绕长流,白云冉冉水悠悠。
        波涛东去不我待,千古人物都安在?
        我亦何事走天涯?渺茖孤萍泛大海。
        念兹慨然泪潸潸,不知何日归故山?
        春风春雨正潺湲。

 1930年初,作者由庐山去上海求学,不久便写了这首诗。此诗气势磅礴,浑浩流转,跌宕起伏。作者运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驰骋丰富的想象,并依据自己在庐山生活数年的实际体验,以高度而又不失其真实的夸张,极力描绘庐山的雄奇秀丽,展示了大自然不同风格的美,使人叹为观止。
黄简兴趣广泛,爱好丰富,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无不涉猎。黄申芗爱唱京剧,他为其伴奏;黄申芗喜下围棋,父子常常纹枰对坐,切磋棋艺。他还喜爱体育运动,上中学时,曾参加过东南五省学生运动会,在田径赛上获得三个第一。1935年10月,旧中国第六次全运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召开。黄简作为运动员出席了这次盛会。黄申芗曾写了《纪全运会》一诗,以纪其事:

 运动年金百万余,学林胜事賸堪书。
        广场见筑穷民力,大会逢开空巷居。
        陵道横驰博士马,公车专载美人鱼。
        球归欲问天骄子,一向三郎恐不如。

 见(xiàn)筑,当时(临时)筑成。见,同“现”。“天骄子”、“三郎”,均指三简。黄简喜爱体育运动,并不是为了争什么名次,而是为了强身健体。比如他长年以冷水洗浴,哪怕是三九寒冬,也坚持不辍,其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自身的耐寒能力和磨砺自己的意志。他特意写了一幅“百炼此身成铁汉”的条幅,挂在书房里,并自号铁顽,以此鞭策自己。
        然而,黄简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黄简,又名人超,字孚於,以字行。1909年出生于大冶,那正是父亲在武汉从事反清活动的时候。1910年春,黄申芗受到清廷的通缉,四处流亡,而尚在襁褓中的黄简也遭受牵连,随家人一道流落至江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苦难生活。常说“人生与忧患俱来”,真是一点不错。1923年,在祖母胡太夫人和母亲胡氏相继去世以后,黄简与兄嫂随同父亲一起迁往江西,先寄寓于南昌,后定居于彭泽、庐山等地。不久,黄简与二哥黄宣一同进入安庆(时为安徽首府)圣保罗中学读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或武昌中华大学,但他却喜欢画画,于1929年冬考上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这所学校创办于1913年,先后由乌始光、张聿光任校长,自1919年夏至解放前的30年间,校长一职则由刘海粟担任。上海美专享有“我国现代美术教育上的第一所正规的美术专门学校”的美誉,曾为新美术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
        黄申芗十分高兴,于大年除夕与之围炉话旧,并作诗送行:“忽忽岁云除,痴儿且耐守。聊与欢今夕,共醉隔年酒。呼儿听我语,父年汝知否?予初二十七,亡命走江右。明年还武昌,开国今十九……”在回顾了自己的生平以后,笔锋一转:“三子汝最幼,汝兄酷似舅。长(指长子元,字孟淳)惰实不谨,次(指次子宣,字仲达,肄业于安徽大学,英年早逝)谨复不寿。恨惜汝兄情,爱汝应独厚。”接着,谆谆告诫:“汝年既及冠,訾笑莫轻苟。世乱人心危,可不慎择友?今兹游于艺,能事盖非偶。谐俗损性灵,泥古落窠臼。才美戒骄吝,无誉亦无咎。”(《已巳除夕,与孚儿守岁,孚儿行入学感,作三十韵因以为别》)黄简牢记父亲的训诫,并身体力行。入学后,他努力学画,学过素描、水彩、油画,为了拓展绘画领域,又学习中国画,下苦功夫临摹中国古代名家的作品。绘画之余,又学习篆刻。他梦想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所建树的画家,为美术事业的创新和发展作出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彻底粉碎了他的梦想。日本侵略者在占领东北三省以后,胃口越来越大,处处寻衅,挑起争端。1932年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日军向上海闸北一带发起进攻,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反击。1933年日军侵占热河后,继续向华北进犯,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国民党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1935年,日本侵略者又挑起香河汉奸暴动,接着制造了“华北事变”。偌大的中国再也无法放下一张课桌,黄简怎么能潜心作画?他决心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疆场。后经友人推荐,在国民党军队某部任政治组长及少校参谋。他在《军过祁门阻雪二首》中就描述了这段军旅生活:

 鸟道云中过,山城晚更登。
        军旌余朔气,马足带残冰。
        久戍虚牢禀,欲归畏友朋。
        雪声寒柝夜,愁绪一孤灯。

 前站争民屋,入城暮雪飞。
        人憎虚作笑,士冷急忘饥。
        拨火燃枪托,敲冰裂炮衣。
        夜深闻口令,犹有抗寒威。

 然而令他不解的是,部队不是向前线开拔,而是开到了皖南祁门一带。原来,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以后,在赣、闽、粤、浙、湘、鄂、豫、皖八省还留下一部分红军,坚持游击战争,以对抗国民党的“清剿”。国民党部队开到皖南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打内战。他动摇了,想一走了之,但又“欲归畏友朋”,内心很纠结。最后他还是决定离开,因为国民党军队风气腐败,纪律涣散,特别是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很不平等,这令他无法忍受。他个性清高,恣情任性惯了,不愿俯仰由人,于是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了部队:“依刘作嫁总无聊,况复枵肠又折腰。为许筋骸酬故国,断非名利误今朝。奔泉出峡空悲壮,孤帆横风自寂寥。独把雄心收拾起,万山归去雨萧萧。”(《去历溪道中》)。
        1935年12月9日,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规模学生运动爆发了,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回到上海(那时家人皆在上海)后,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去。他不是那种随波逐流赶风头的人,而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充满了激情的斗士,故此很快成为运动中的骨干。他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先是被法国巡捕房逮捕,后引渡至国民党特务机关。为什么逮捕他至今仍是一个谜。也许是因为他言行过激,也许是怀疑他参加了地下组织,也许是黄申芗从事秘密活动已被察觉,想从儿子身上打开缺口。他受到严刑逼供,但始终不屈。一次又一次肉体上的摧残使他痛不欲生,精神上的折磨更使他无法忍受。他只求速死,有次受刑后,趁特务不注意,一头向墙上撞去,顿时血流如注,昏死过去。他曾被判处死刑,因此后来有传言,说他被捕后牺牲了,而实际上经多方营救,改判徒刑,关进了苏州反省院。有些难友却没有这么幸运,不是死在牢房里,就是死在刑场上。为了悼念被害的难友,他在狱中写了《怀人二首》:

 为感幽囚我独存,思君一去梦无痕。
        愁疑节烈成青史,忍见音书断白门。
        不定悲秋方有泪,何妨作赋试招魂?
        死生怅念浑难极,回首寒宵月已昏。

 茫茫自绝子徽音,特地关情摧我心。
        满院金风秋瑟瑟,重门铁锁夜沉沉。
        焉能匆遽忘生死?总觉缠绵费酌斟。
        二十四阑明月遍,相思不到梦魂深。

 这是一个与他同时被捕的难友,后在南京被害。“白门”,古称金陵,即南京。诗中用了“缠绵”、“相思”等词语,也许这位难友是位女性。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了“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接着于8月13日,又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黄申芗于次日写了《感怀·“八一三”战时留沪作也》:

 辛劳开国坐看亡,应比人多泪几行。
        释手河山成破碎,痛心民物重凋伤。
        早知未老投闲地,何用余生出战场?
        事急不闻征宿将,中宵围耳炮声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满怀报国壮志却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曾为创造社诗人的王独清读到这首诗后,十分感慨:“大作读竟,金石震耳,老将之吼声,亦诗人之哭声也!”由于蒋介石的消极抗日,致使大片国土沦于敌手,这令黄申芗痛心疾首。“东来风雨巢全破,南下山河业早偏“,他在另一首诗里表达了这种愤懑的心情。(待续)  
                                                                       (作者为市民革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