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政治的融合
——记著名书法家、民革党员孔可立
□ 沈建文
我在第一次见到孔可立先生时,他给我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印象。高大魁梧的身材,长卷且大背着的发际掩垂至肩,再加上一身稍带陈色的休闲装,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雅士和现代文人这种纯朴而富于内涵的形象创意和个性特质,尤其是那深邃的眼睛和紧锁着的眉宇间更显露出一个儒者的灵力、睿智与大度,风度翩翩的他,全然一个当代资深名家的儒雅风范。
潜心砺剑40载
楚国有才,唯楚有才。以汉派为代表的荆楚书法家们,以传承和光大中华文明为己任,融合楚文化遗韵,并吸收民族、民间和东西方艺术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楚天艺术风格,孔可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一朵绽放于楚山鄂水间的奇葩。
孔可立先生秉承祖训,勤勉好学,始终把孔圣人的君子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和追求艺术的考量,从事书法篆刻艺术研究与教学40余年,初师颜鲁公,后潜心金文、石鼓、小篆、两汉隶分及魏晋六朝魔崖石刻,尤钟情于《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张迁碑》、《石门颂》、《鲜于璜》、《爨宝子》、《郑文公》、《张猛龙》以及墓志铭。他不仅广搜博采,通碑融帖,而且还取精用宏,师古翻新,达到熔古铸今的高度。其书法功力浑厚,法度严谨,高古典雅,苍利隽秀,动静相参,形神兼备,个性鲜明,独步一蹊。他的碑学研究,既有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之风,又显平正精密、飘逸洒脱之感,用笔厚重挺拔而不迟滞,结体则长短粗细疏密无不精当。且自出机杼,自创一体。他的篆书,篆法精谨,行笔圆转流畅,笔势飞动如草书,与前所作篆书异趣,予人以古朴肃穆之感。他的爨体,爨味十足,神韵精爽,厚重而灵动,形端而神飞,盖以点线立其象,以笔力壮其骨,以墨色润其身,以挥写发其韵,使抽象的书法形象展示出如心灵运动的意趣。品之赏之,叹为观止。
他之所以能够跋涉书法之巅,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书法无穷奥妙的精神感悟、精辟解读和经典诠释。他常说,作为国粹的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就在于寄寓了中国人的宇宙空间意识和生命感悟体验,也包容了儒、道、禅的智慧与其审美理念,是笔墨中的“天人合一”。中国书法“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给人视觉产生美的冲击,引发人们去构想、去遐思、去追溯。由汉字书写的篇什书纳万境,不仅传递知识信息,通达大道,还以书体、笔法、结构、布局和章法,放射出艺术美的光耀,使人在获得知性教益的同时,更能领略字形的神采意趣,达成特意的文化熏陶,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也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所不能比拟的,是独一无二的学科门类,是人类文明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先祖赐予我们的瑰宝,也是炎黄子孙的荣耀与骄傲。
书法大都以颂扬祖国的名山大川,赐予人们警句格言、诗词歌赋等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为要旨。它既能磨砺人的毅力,拓展人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还能陶冶情操,培育情趣。不仅是构建和谐文化氛围的有益平台,还能为人们在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增添几许雅致和播撒几份温馨。在名山大川、楼宇场馆、公园亭阁、机关学校、商号居室到处飘逸与散发着他的风姿与芬芳。
为让自己的作品富于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在继承传统功力的基础上,再注入个人的情感,注入自己的创作灵感。而他的情感与灵感又源于对名山大川和良师益友、篇什书贴魅力的领略感悟,并将之幻化为作品创意。是情感与灵感的完美交融和凝聚,使得他富有激情的力作更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今,他虽已功成名就,书名远扬,但他却仍学问习书,教文授技不止,在书法、技法与理论中不断磨炼、探索与升华。他时常告诫和勉励他的学生,书法要传承延续,要发展前行,就要心摹手追、锐意精进,孜孜不倦、开拓创新。做到笔笔呼应时代脉动,字字引领书法风骚。此外,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书法大家,而不是一名书写匠,不光是着力于自身功力的磨砺,而且还要具备广阔的知识,深厚的社会阅力和书德人品的修炼,还须透视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使创作欲望和创作选择源于综合的人文素养,源于社会实践的情感灵动,也就是说要将创作贯穿于现实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信念中,如此博雅之心境,颇具先圣之遗风。如今,他培养学生逾万人,桃李已满天下。
他向总理献书法
2004年6月10日,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在湖北省委原书记俞正声和武汉市委原书记陈训秋等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全国文明的武汉百步亭社区视察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有着数万居民的百步亭社区刹那间沸腾起来了,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涌向街头欢迎总理,争睹总理风采。温总理信步来到社区文化室,与居民们面对面地交谈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孔可立先生和大家一样,感慨万端,激动不已。
为了表达他作为一个省政协委员、市民革党员和社区居民对总理的仰慕、爱戴和敬意,特意将精心书镌的“兴邦治世,勤政爱民”和“燕翼贻谋”两幅横披书法作品双手呈给温总理,温总理满面笑容,欣然接受。由于他献给总理的作品均为篆书,于是,孔可立先生一边详细地向温总理讲解着作品文字内容,温总理一边微笑着托起作品仔细端详,饶有兴趣、十分认真的听取孔可立先生的解读,过后,亲切地握着孔可立先生的手说:“谢谢你。”
闪亮登场中美馆
2005年8月2日,孔可立书法作品展成功在中国美术的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闪亮登场,于中央大堂昭示于众,在墨韵流芳艺术殿堂与书画界名流及同仁交流切磋。作品以浓厚的传统文化沉淀,雄迈超逸的书法风格,篆隶真行草诸体兼备的阵容,拙雅洒脱的书法功力,鲜明的个性征服了前来观展的观众,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现任中国壁画委员会主任的侯一民在观展后感言:书画同道,都需要功力和磨练,但是,绘画和书法之间又有差别,在都需要品格和德性的自我体验外,书法比绘画相对来说要难,难就难在书法比绘画更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娴熟的技巧在绘画中可以掩饰作者在学养、人品和德性方面的缺陷,而书法则不然,如范曾先生所说“书法是学识修养的外化”,在一笔一画之间,既表现作者的功力,同时也掩盖不了他在品格、德性以及学养等方面的缺陷。孔可立先生的作品,在功力上是下过大功夫的,同时,也可窥察他在人品和德性方面的修养。一位名家在展览厅的留言簿上激扬文字:“胸怀开阔,才气纵横,不知是佛、是仙、是儒、是侠。”
襟怀催生责任感
孔可立先生对“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颇有体会,他不仅在书法成就斐然,鹊噪书坛,而且还能够热衷党派事业,关注国计民生,把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第一要务,曾是湖北省政协委员中提交提案最多的委员之一。
在连续担任多届省市政协委员期间,由他提交的《政府110联动为市民服务》、《温情治理“麻木”》、《汉阳外滩花园爆破拆迁》、《龟山三国城“赤壁之战”壁画留存》等提案,无不关系国计民生、社情民意,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提案的产生,无不凝聚着他呕心沥血的思虑、披星戴月的调研,不遗余力的呼吁,其中也不乏有冷嘲热讽,有碰壁尴尬,有“吾将乘桴于海”的忐忑,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激昂……有时甚至夜不能寐,遂铺纸濡墨,或以《出师表》壮其心志,或以《赤壁赋》抒其郁积,或以《大江东去》表其豪迈……尤其是《龟山三国城“赤壁之战”壁画留存》案由提交到落实的这段艰辛经历,让他至今难以忘却。
2004年的12月,在武汉爆出了要立刻取缔、拆毁坐落于武汉市龟山上面的赤壁之战全景画和全景画馆的消息。当时,拆毁计划已进入了实施阶段,负责爆破的公司也已进驻爆破现场。就在这样一个几乎无法挽回的局势下,为力保这幅在全国首届壁画大展上获大奖的、由文化部和美协主办的十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金奖的、被世界全景画画会认定为当今壁画最精彩的精品力作——赤壁之战全景壁画。首都的文艺界群情激愤,由60个人签名来营救这幅画,希望有关部门“刀下留人”。无独有偶,在武汉,一个并不是美术界的孔可立先生也挺身而出,邀集了40多个人联合签名,在湖北省2005年的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国宝要保护,环境可改善”的提案,提案提出后,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湖北省委,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下,这幅画历经艰辛最终得以保留。一位湖北的美术家在给中国壁画委员会去信中写道,他的亲人去世的时候他没有哭过,却在提出这个提案的时候痛哭流涕。
翰墨飘香海内外
孔可立先生精湛的书法不仅倍受国人的推崇和青睐,也深得海内外书画名流和收藏界的看好和认可。他先后受邀在新西兰华侨协会、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上海朵云轩、湖北省美术馆、武汉市美术馆、开封市博物馆等专业场馆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20余次,并以其深厚的学养、雄逸的书风赢得了海内外书画爱好者和媒体的广泛赞誉。作品被海内外收藏界、国家领导人、中南海及文博机构、纪念馆、名胜景区、寺庙道观收藏刊刻,尤其是被法国卢浮宫收藏。曾先后向李焕、郝柏村、陈立夫、蒋孝严、詹春柏等台湾原政要题赠书法作品。他撰写的作品和文章及辞条编录入近百部各类大型辞书辞典。许多海内外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香港《文汇报》、《澳门航空》、山东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均对他作过专题采访和深度报道,并取得广泛社会效应。 (作者为市民革机关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