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令人刻骨铭心的民族灾难——读祖父抗日战争时期诗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1
                                  令人刻骨铭心的民族灾难

                                       ——读祖父抗日战争时期诗作
                                        □  张德庚


    上世纪30至40年代,日寇入侵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特从祖父的《峭谷诗稿》中选几首抗战时期的诗作,借以与读者一起回顾70多年前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历程,也寄托我们对在痛苦中奋斗和挣扎的先辈和同胞的怀念。      
    一首《感事》,把我带进了那苦难的岁月——
         万里关河入望哀, 碧天残照满荒莱。
         声凄西蜀唐皇去, 眼挂东门越寇来。
         起蛰龙蛇喧大陆, 成群麋鹿践苏台。
         可怜一战皆焦土, 泪雨冥濛未忍开。
    75年前,日寇大举入侵,祖国大好山河备遭蹂躏,“国民政府”仓皇西迁,亿万百姓沦为难民。眼看国土遭沦丧、文明被践踏、同胞受苦难,祖父痛心疾首、泪雨冥濛地写了这首《感事》。
    祖父张祝南(1882~1966),字肖鹄,本为一介寒士,十五岁即在家乡办学。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国家贫弱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后就读于两湖师范学堂,当他接触进步同学,接受孙中山的进步思想后,毅然加入“共进会”,进行反清救国的秘密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祖父参与创办《中华民国公报》,任副主笔。后与其战友、同学们一道,进行反袁护法斗争,并在孙中山的指导下,参与组建“鄂西靖国(护法)军”,任秘书长。由于不满于旧军队鱼肉百姓、军阀政府腐败黑暗,先后“脱戎”、“挂冠”,回乡行医办学。解放后,曾先后被推举为鄂城县及湖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病逝于烟台。
    祖父一生酷爱写诗,无论年轻时“游学”,中年时“从戎”、“从政”,还是老年时“还山”、“萍飘”,他都随时用诗的形式将其所经所历记于笔端。最终,将这五个时期的五个诗集并入《峭谷诗稿》,载诗755首。今所选的诗篇均录于《峭谷诗稿·还山集》。
    祖父绝意仕途还山后,本想利用自己的学识,悬壶葛里(葛店),“半托谋生半济人”,高悬绛帐,“心期三乐育英才”。不料,日寇入侵,药店被炸,家乡沦陷,祖父和乡亲们都成为难民。
    日寇得知祖父曾任县官,企图利用祖父的威望,维持他们的殖民统治,迫令祖父当“维持会长”。祖父不愿辱没祖宗、出卖灵魂,“义士曾闻饿首阳,为奴无汁脱佯狂”;“萧艾岂堪同味臭,梅花终有返魂香”;“勿更因风狂,勿再沾泥垢”。手无寸铁的他只能选择“逃避”——带领全家去“游击区”避难。这时的祖父已是近六十岁的老人,目睹国土沦丧和日寇的种种暴行,深为自己不能为国驰骋疆场而遗憾。在《读陆放翁集后》中写道:
        南渡诗人眼底空, 悲歌日夕望平戎。
        中原胡马心难死, 亘古男儿论自公。
        把笔抒愁情宛转, 据鞍临老气豪雄。
        眷怀千载今犹昔, 掩卷长叹陆放翁。
    政府西迁后,沦陷区的人民失去了庇护,祖父的两首《出郊》真实地反映了在日寇铁蹄践踏下难民的苦难生活:
        出郊随处隐哀呼, 冷落荒村卒岁无。
        井灶烟沉军饷急, 山林株绝野塘枯。
        清乡苦豢伤人虎, 废垒寒生泣饿乌。
        回首旧游酤店在, 黄公垆畔独踟蹰。

        滨湖小店几家存, 渡口人归日又昏。
        远水渐迷孤棹影, 残云争露晚山痕。
        粉墙草掩前朝寺, 红叶花开隔岸村。
        好景当前吟不得, 频年杜老哭声吞。
    家园,还是几年前的家园,但是,却成了“山林株绝野塘枯”的“荒村”;家乡,还是当年的家乡,但是,寺庙却被“草掩”,热闹的湖滨,现在却只有“几家存”;以前,在“酤店”无忧地喝酒谈天,在“前朝寺”敬香拜佛的乡亲们,现在却沦为难民,过着难以“卒岁”的生活,只能像没娘的孩子一样,在痛苦中挣扎,在苦难中“哀呼”!眼前满目疮痍的一切,使作者胸中充满了对日寇及汉奸的仇恨,他虽然也怀有杜甫那样的忧国忧民之心,却不能呐喊、不能呼号,只能痛苦地“哭声吞”!
    1940年3月,投靠日寇的汪精卫等人在日寇的扶植下,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祖父得此消息后,万分激愤。想当初,辛亥革命时期,汪精卫曾经是万人景仰的领袖人物,如今却甘当日本人的“儿皇帝”,无耻地美化敌寇,充当日本灭亡中国的帮凶和工具。愤怒之余,祖父写下《有感》二首,讨伐汪精卫之流。
        虎踞龙蟠气象新, 江山依旧六朝春。
        此间可乐宁思蜀, 有客能文美剧秦。
        从我卿当归北道, 窥臣女幸窃东邻。
        果堪谋越吴其沼, 甘捧愁心一效颦。

        焦土曾闻抗战谋, 忽惊玉帛化戈矛。
        沉沉旧梦寒金爵, 漠漠降幡出石头。
        异类分明鸦引凤, 故巢辛苦鹊居鸠。
        千秋丑史儿皇帝, 断送燕云十六州。
    十五首《难民谣》,更把沦陷区人民痛苦、彷徨、反抗、争斗和日寇的凶残、暴戾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同时,他寄希望于“后贤”,希望能出现救民于水火的“奇男子”。
        敌兵夜捉人,不敢高枕卧;
        邻村犬吠声,全家心胆破。

        彼向东南逃,此往西北避;
        道路适相逢,互惊伯有至。


        道过涂桥外,忽逢敌兵至;
        拉我除粪堆,斯文真扫地。

        敌兵出清乡,怕遇游击队;
        示威吓居民,烧杀无噍类。

        敌来大屋柳,咆哮村门口;
        举网打塘鱼,恶索酒醒酒。

        群众起抗敌,敌兵浮水死;
        虏酋怒纵火,十里皆焦土。

        亡国计偏毒,尽量输莺粟;
        旨在弱吾民,困死芙蓉褥。

        稽查队助逆,暗献搜索策;
        报告利奸民,罪坐私怀璧。

        民命存残喘,偶语罪不免;
        捏造通匪证,百口难分辩。

        民伕拉不足,有钱身可赎;
        穷人命一条,沿路吞声哭。

        男女恣纷还,横陈灯一榻;
        聚赌刮民财,万恶鸡鸭杂。

        保安队如虎,闻者皆慄股。
        势仗东洋人,媚敌变为鼠。

        为敌人保安,与居民为难。
        记曾作调解,饱之以老拳。

        懦者怀恐惧,黠者识时务。
        救国成空谈,投笔嗟迟暮。

        人民惰如此,哀莫大心死。
        惟期启后贤,或有奇男子。
    苦难的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和痛苦挣扎后,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下,于1945年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祖父得知无恶不作的日寇投降后,无法抑制自己的喜悦心情:
        海内惊传原子弹, 苏联兵已入辽韩。
        八年始见天心复, 三岛无归敌胆寒。
        漫卷诗书疑梦寐, 远瞻乡井话悲酸。
        疮痍满目河山旧, 好作骄淫教训看。
    在《闻日寇投降喜赋》中,他热情地歌颂了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同时,告诫人们,面对疮痍满目的河山,我们再不可骄奢淫逸、醉生梦死了!
                                                                    (作者为汉阳民革原主委)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