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天大的事后面有个小小的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0-08
 天大的事后面有个小小的我
梅 成
 
      说起武汉,大家会想到什么?过早?黄鹤楼?还是说话大声、豪爽仗义的武汉人?我想,无论想到什么永远都绕不开的,就是武汉的水。江河纵横,湖港交织,九省通衢的独特位置,诞生出灿烂的码头商贸文明,造就了武汉独特的“过早”文化,也同样塑造出武汉人天生的豪情。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防汛考验,在千千万万防汛大军的英勇奋战下,最终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难关,武汉亦铸就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可以说,防汛就是武汉天大的事,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亦是一部与水共生、与水相争的战斗史。
      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罕见特大洪水,武汉关水位达到创记录的29.73米。当时武汉防汛大堤堤基情况复杂,防汛难度极大,中共中央对武汉防汛工作下达紧急指示,要求“竭尽全力,抢救危关”,当时武汉防汛总指挥部的总工程师名为陶述曾,一名民革水利人。
      1896年,陶述曾出生在长江北岸一个叫作陶胜六的湾子里,10岁起在开封读书,逐渐接受新思想影响,凭着一腔报国热忱考入武昌军官学校。一次,教官给大家讲述“大禹治水,初奠山川,为民除患,留下千古之功”的故事,并在黑板上写下:“为生民立命,为万世立功的禹、稷才是真的英雄。”从小崇拜战斗英雄的陶述曾突然醒悟,英雄不仅仅是那些驰骋疆场的军人,也是扎扎实实从事建设、为民生造福的仁人志士。他开始渴望做一个治水的大禹。
陶述曾到职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组建“技术参谋团”总工程师室,第二件事是把防汛和抢险知识传授给一线值守人员。为了让传播的效果达到最佳,他白天奔赴各个险工险段,夜晚在值班室里顶着酷暑,加班加点撰写《防汛与抢险》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在后来极其艰难的防汛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时至今日,在防汛值守的巡检人员手上我们仍能看到这样的工作手册。8月18日,武汉关水位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全市沿江大堤在陶述曾为核心的技术支撑和防汛大军的奋战下,在数次洪峰的摧残中依然牢固矗立着。经过整整100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武汉人民取得战胜特大洪水的伟大胜利。
      1951年,经过慎重的考虑,陶述曾申请加入了民革。这位在旧社会工作了28年一直没有加入国民党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投身民革。作为水利专家,陶述曾曾在文章中多次写道:“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新旧军阀统治之下,所谓‘水利’,无非是保护租税的堵塞堤防决口,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水利才具有了兴利的实际意义,并且有着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去做。”而今,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春华秋实,我们已然构筑起以水库、堤防、分蓄洪区为骨干工程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保水利促水美,民革中央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充分发挥民革所长,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为长江湖北段生态环境保护献计出力。
在创建新中国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中,像陶老一样在自己岗位上尽全力发光发热的民革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始终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而今身处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每一位民革人,都正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传承发扬民革的精神和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发展贡献民革力量。作为和陶老一样的民革水利人,在武汉防汛天大的事后面,现在也有我!我相信一个小小的我,一个个小小的我,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的点滴细流,一定可以汇聚成国家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一定可以描绘出伟大中国梦的壮丽蓝图。
      (作者为民革城建直属支部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