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宣传画中的家国情怀
胡希龄
5月14日下午,本人赴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参观了“犹记峥嵘岁月稠——宣传画中的家国情怀”特展。此次展览从2月10日开始,中途因疫情原因,于3月4日临时闭馆,至5月10日又恢复开放,展馆收集了近百幅上世纪50—90年代发行的宣传画供市民欣赏。
作为宣传思想、鼓舞斗志、歌颂英雄的重要方式,宣传画的发展壮大与新中国的成长相伴而生。宣传画之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余年里流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时通信技术不发达,电视机都不普及,宣传画起到了传播党和国家声音的作用。另外,过去人们识字率不高,宣传画比较直观,一看就懂,胜过千言万语。
宣传画主要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和重大主题。如本次展览,从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到六七十年代学雷锋、学大庆、建设四个现代化,再到八九十年代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改革开放、建设经济特区、发展体育运动与重视科技教育、举办亚运会、香港回归等,内容具有鲜明的国家意志与时代特征。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工人农民,划着小船在荷叶荷花间采摘莲蓬的活泼少年,“跃向新高度”的运动健儿,为乘客抬行李“雷锋精神代代传”的小学生,具有武汉元素的长江大桥、黄鹤楼……
为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共的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只争朝夕、前赴后继的宏伟画卷,展览以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特色宣传画精品为主体,由七个板块组成。展出作品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气象,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故事,少年英雄和巾帼英雄的风采,文体活动的蓬勃发展,“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等方面内容。
置身展览现场,仿佛时光穿越,回到数十年前火热的中国大地与生活现场。身穿军服、头戴军帽的标准雷锋人物宣传画特别醒目,能迅速勾起“60后”“70后”童年时代参加“学雷锋”活动的记忆。
有趣的是,展览现场还有多幅以讲故事方式呈现的“学雷锋”主题的宣传画。有两幅宣传画中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其中一幅有的孩子手持水壶浇灌花朵,有的戴草帽双手捧起茶碗给人递茶;另一幅中一名小男孩双手撑在放有书本的桌子上,闪烁着大眼睛在想问题,下面的红色配文揭示了他想的内容——“雷锋之光”。这两幅画的上方,雷锋的标准形象均作为背景出现。另有一幅“学雷锋”主题的宣传画更具故事性,一群小学生在汽车站为乘客抬行李,下面配文“雷锋精神代代传”。
以经典人物为题材的宣传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次展出的宣传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有在革命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电影主人公潘冬子,有身残志坚且激励几代年轻人自强不息的张海迪等。普通工农兵大众也占有经典人物宣传画的较大比例,它们构成几代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宣传画贴到老百姓家里,当时还起到了年画的作用。过年前,大家会将四面墙加天花板用白纸裱一下,再贴上几张刚买的年画、宣传画,过年的味道就出来了。那时的新华书店除了经营书籍外,宣传画、年画也是主要经营板块。
展览现场,一幅宣传画中,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目光炯炯有神面向远方,下面红色字体写着“誓死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另一幅宣传画则是群众拔河的场面,红色大字写有“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还有一幅画里不同肤色的外国人走来,一名中国人拍手欢迎,绿色字体写有“欢迎您,来自第三世界的朋友们”,这幅画的时间是1977年。
这些宣传画色彩明快、笔法细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标语响亮、主题鲜明。这些标语随着时代变迁,主题也有一些变化。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保卫祖国的色彩浓一些,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提倡科技教育卫生和体育运动多一些,从强调自力更生到强调改革开放,反映的是国家走向强大与自信。
此次展出的宣传画,部分具有武汉元素。其中两幅长江大桥,一幅为照片,一幅是著名年画专业画家章育青画的,均为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都可以看到雄健的大桥桥体和长江两岸的山体与建筑。照片那一幅标注的具体时间为1960年6月,落款为“高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一册教学挂图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武汉市国营摄影图片社供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章育青画的长江大桥,反映了当年武汉的“综合运输”,大桥、公路、火车、飞机、轮船,都出现在画面中,飞过长江大桥上空的飞机,都被画家捕捉到了。而一幅黄鹤楼的宣传画创作于1988年,画面中长江对岸的龟山电视塔已隐约可见。
20世纪后半期,宣传画一度在中国大地广为流行,不仅深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亲友间相互答赠和普通市民逢年过节、居家装饰的必备品。随着时间流逝,纸质宣传画虽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其以细腻的笔法、明快的色彩、鲜活的叙事方式,以新时代新的形式呈现,仍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岁月如歌,徜徉其间,相信你来参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光记忆和咱们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走出纪念馆大门,我好像又被“拉”回从前,作为历程的见证者,这些还未曾远去的宣传画,既能在这里找到“一张”属于自己的青春回忆,最好的物证,也是最温暖的回忆。(作者为市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