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追随孙中山的丁仁杰
黄 铉
丁仁杰(或写作丁人杰),字景梁,又名恺元,湖北房县人,生于1891年。他“仪表英俊,又善于言辞,学识相当丰富”。自幼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十四岁(1905年)投笔从戎,加入湖北新军四十一标。次年,被选送湖北陆军特别小学堂,与贺公侠、江炳灵在校内发起组织文学研究社、自治团等团体,从事革命活动。不久,又加入同盟会和共进会。他和同志黄申芗、黄元吉、梁维亚、李基鸿、汤舜卿、蔡大辅等关系尤为密切,并结为盟兄弟。
1910年4月,湖南长沙发生饥民抢米风潮,焦达峰认为有机可乘,自浏阳写信给黄申芗,说自己可以带三千人至长沙发难,希望湖北举兵接应。黄申芗得信后,即与萧国宝、黄元吉、查光佛、丁仁杰、陈孝芬、林兆栋、江炳灵、黄孝霖、梁维亚、单道康、孙昌复、汤寿煊(汤舜卿)、李建中等会商,拟成立临时军政部,调查军界同志和帮会人数,以便统一调度。“布画略见端忽湘乱已平,焦亦中止”。黄申芗打算按兵不动,然而有人告密,加上孙昌复运炸弹时不慎出事,风声外露,黄申芗遭通缉,名列首要。他立即釆取紧急措施,将所有名册、旗号、命令、印信等,一一销毁,乘夜渡江,逃往上海教堂避难。与此案有关的林兆栋、黄孝霖、江炳灵、梁维亚等,陆续离开军营,纷纷外逃(《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黄申芗《黄申芗革命事略》、《武昌首义回忆录》: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查光佛、丁仁杰等未暴露,仍留在武昌。这年秋,丁仁杰前往九江,潜入新军五十三标充司务长,运动军队。
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广州黄花冈起义失败,消息传至武汉,革命党人群情激愤,共进会、文学社决定联合起来,在武昌举行起义。9月24日,两组织在武昌胭脂巷十一号召开联合大会,成立统一指挥机构,商议起义事宜。丁仁杰以四十一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武昌起义后,他任内务部总稽查、都督府参议。在咨议局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时,他态度十分明确,认为革命事业不应该由反对革命的人来担任领导。在黎元洪半推半就的过程中,他坚持和张振武一样的立场,主张当机立断,不要迁延自误。黎元洪不剪辫子,他当众宣称:留发与否,在明末清初是投降不投降的问题;现在剪辫与否,是革命不革命的标志。他毅然对黎元洪说:“今天就给你剪辫子,不剪辫子就不配作民国都督!”就这样,他和刘熙卿二人剪掉了黎元洪的辫子。剪辫子这件事,一些参加首义的人,多诩为己功,经过调查互证,确系丁、刘二人所为。不久被派往九江,联络排长何燮桂、炮目陈庭训胁迫五十三标标统马毓宝于10月23日率部反正。因枪弹匮乏,丁回鄂筹办。时阳夏战争正激烈,无法回赣,便留在武昌。
1912年3月3日,丁仁杰与田桐作为同盟会武昌支部代表,出席中囯同盟会在南京召开的本部全体代表大会,正式宣布改组为公开政党,通过新党章,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南北议和告成,章太炎在报纸上刊登启事公开宣布脱离同盟会,反对孙中山建都南京的建议,并为承认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一事四处游说。黎元洪电邀至鄂,章对黎恭维备至,大谈建都问题,并为袁世凯鼓吹。丁仁杰与马伯援、蔡大辅当面斥责章,言辞尖锐:“我们过去尊敬你,是因为你对革命有过贡献。你现在既脱离同盟会,又跑来替袁世凯作说客,你就不是革命同志了。如果你再不知趣,我们就对你不客气了!”章太炎十分狼狈,悻悻离开了湖北。1912年4月,孙中山莅临武汉,一些同盟会员当面纷纷请示工作,丁仁杰更是不离左右。孙中山临行前邀请他作随行秘书,他慨然应允,陪同孙中山去了上海。
1913年春,稽勋局选送各省革命有功青年出国留学,丁仁杰被选送赴美。正当他整装待发时,突然传来宋教仁于3月20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的消息,他义愤填膺,对大家说:“庆父不除,鲁难未已!”孙中山立即发动二次革命,兴师讨袁。丁仁杰根据孙中山指示潜回湖北,与其他党人一起策动湖北军队倒黎反袁。据梁钟汉回忆:“我与詹大悲、夏述唐、季雨霖、彭临九、黄申芗、温楚珩、蒋文汉、陈少武、蔡济民、熊秉坤、丁仁杰、刘英等分藏于法租界德明饭店及日租界松乃家,设立机关,联系武汉旧有军队讨袁......武汉的军队,经我等联系讨袁有把握者,有熊秉坤原来所带的一旅,驻扎云梦、孝感一带;有黎天才所部旅长颜得胜,驻扎汉阳一带;并有季雨霖原来所带的第八师队伍,驻扎襄河一带;皆为可用。忽日本驻汉领事馆通知我等,谓段祺瑞率兵南下,黎都督已有照会送领事馆,要求将党人引渡,领事馆准备派岳阳丸负责送你们到上海。我等遂不得不分别离开汉口。船行至九江,船主已先得电,该地政府正派人在码头,准备逮捕党人。船主禁止拢岸。船行至湖口,詹大悲、丁仁杰乘小民船在幽僻处上岸,以与当地守将会见。”(梁钟汉《我参加革命的经过.癸丑讨袁一役》、另见郭寄生《辛亥革命前后我的经历》一文也谈到此事,内容大同小异)丁仁杰一度化装成渔民,住在船上,奔走于上海与汉口之间,传递讯息,往来联络,输送钱物。后来又投入湖口林虎部,继续策划讨袁。事败,逃往日本。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百折不回,再度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鉴于国民党内部组织涣散无力、党员腐败变质的现状,在日本召集一部分国民党党员筹组中华革命党。据《孙中山在日本活动密录(1913.8——1916.4)——日本外务省档案》记载,丁仁杰等党人成了孙中山寓所的常客,或开会,或参加谈话,每天的活动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正式宣布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当场宣誓加盟,并就任总理职务。总章提出了中华革命党的纲领,明确规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继承了中国同盟会时期的民权、民生主义的革命内容。同时把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囯,作为党纲的重要内容。丁仁杰积极拥护孙中山的主张,自始至终参加了孙中山主持的七次革命方略会议,参与了党章的起草与修订工作,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
1914年初,孙中山总结了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把进攻重点作了些调整,放在东三省,革命据点设在大连。派宁武等人前往黑龙江等地进行策反。为策反黑龙江省督军朱庆澜、驻军旅长巴英额,宁武先赴齐齐哈尔游说朱庆澜。宁武晓以大义之后,朱庆澜表示:“护国讨袁义不容辞,请宁兄向孙先生做负责介绍。”在策反朱庆澜成功后,宁武又迅速赶到哈尔滨,策反巴英额,巴英额亦表示了起义决心。宁武返回大连,立即将策反经过,向在日本的孙中山做了详细汇报,孙中山听了汇报后十分高兴,立即派丁仁杰和蒋介石赴哈,协助宁武做好策反工作。这年9月中旬,蒋介石(化名石田雄介)、丁仁杰(化名长野周作)化装成日本人,携带孙中山亲笔信,来到齐齐哈尔。宁武特陪同丁仁杰会晤朱庆澜,面交了孙中山亲笔信,朱庆澜表示坚决起义倒袁。遗憾的是朱庆澜手下师长许兰洲被袁世凯收买,率兵哗变,迫使朱庆澜逃往天津。
1915年10月,孙中山派丁仁杰偕同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陈其美,从东京回到上海,在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五号设立总机关部,组织武装起义。于11月10日,诛杀袁世凯的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接着策划肇和号兵舰于12月5日起义。肇和舰起义失败,陈其美、蒋介石、吴忠信等逃走,丁仁杰被巡捕房抓获。后经审判,逐出法租界,再次逃往日本。次年5月,再随陈其美回沪讨袁。18日,陈其美被袁派人暗杀于日本人的寓所。当时丁仁杰正在隔壁房间和客人议事,听到枪声,立刻冲出门外,刚好和刺客相遇,于是徒手上前抓刺客,刺客在慌乱之中连开数枪。丁腹部受伤,昏死过去,后送医院抢救才脱险。亊后,上海各大报刊都登载了这一消息。丁仁杰的侠义之举,得到了上海市民的交口称赞。
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1919年,应粤军军长许崇智之邀,任该军总参议。不久,又由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任命为福建长汀县县长。就任后,即倡导建造辛亥革命光复汀州烈士墓;扩充县图书馆;体察民情,秉公执法,抑强扶弱。上任不久,得悉驻军关押了一批无辜村民,他亲往该地查明原因,原来是驻军砍伐村民树木,村民不依而关押。经他多方交涉,被押村民全部获释。此外,经他明查喑访,又明断一件虐婢致死的悬案。因而,他在任上的口碑甚好,汀人无不称赞。
1920年,应许崇智电邀赴广州,途经梅县,因旅店电线漏电,触电身亡。老朋友李基鸿在《百年一梦记》里记载了丁仁杰生前的最后一段经历,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粤军回粤,总司令陈炯明兼第一军军长。邓铿号仲元为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许崇智为第二军军长。出发之前,许军长祟智派冯亚佛为长汀厘金局局长,亚佛未到,委我代理。我自漳州经龙岩,转赴长汀。步行三日,方达长汀。长汀与江西之瑞金连界。时长汀县县长为丁人杰(即丁仁杰)。丁辞县长,愿赴前方随军往粤。军长派周象垣接任长汀县长。景良(或写作景梁)退居厘金局,与我共话三昼夜。赴广东军部临行前,讬我寄三千元往汉口,转交其老父为赡养之资。另给我儿师元一百元,为学费。景良说:‘我赴前方,为党国效力,生死置之度外。老父在乡,有赡养费可以无虑。’我送景良三十里,依依难舍。我与景良不独为起义时同志,且为盟兄弟。在讨袁时,冒险犯难,吃尽辛苦,在江上小船过渔夫生活。为革命,实为同志中之坚贞勇斗之人。不料刚到梅县时,忽逢雷雨,在旅室中触电而死。同时为电触毙者,尚有方谷等同志三人。景良临行委讬之事,我皆为办妥。而他若有先兆。前方军部,为他三人妥为安厝。”丁仁杰于1920年夏去世,时年29岁。一生为革命事业奔走,终身未娶。
孙中山得知这一讯息后,潸然泪下:“我失一右臂矣!”遂挥笔写下挽联,并拨抚恤金5000元,派专人护送灵柩至湖北房县,安葬于该县县城凤凰山麓。
(作者为市民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