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民革 图片新闻 民革新闻 参政议政 人物风采 支部生活 学思践行 对台工作 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思践行 » 正文

重温中原突围历史 ,传承先辈光荣传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1-04
 重温中原突围历史 ,传承先辈光荣传统
夏   翀
      “一声枪响,四路兵分,解放战争开序幕;铁军雄风,中原浩气,文明华夏谱新章。”一走进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纪念馆,便见到门前一副大气磅礴的对联,诠释了中原突围的历史价值和精神要义。
      来到青山绿水环抱之中的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这里一派宁静祥和。中原突围纪念馆里的石雕、石刻、飞机、坦克、战车等铭刻着革命的丰功伟绩,让我驻足良久。一份份珍贵的史料和生动的解说,仿佛再现了那段光辉的历史,带领大家踏上了缅怀先烈、重温历史、坚定信念的红色之旅。
展馆内,一张周恩来从容不迫走在齐腰深的河水中的照片非常醒目。“他在赴宣化店与美蒋代表谈判途中,遇到洪水,就蹚过激流的河水……”讲解员的解说,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在重庆召开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为了让会议在和平气氛中进行,提出建议,与国民党停止国内军事冲突。1月10日,双方代表正式签订《停战协定》。然而,蒋介石却以此作为缓兵之计,暗中进行军事部署。
       为了向东北、华北、华东进行全面攻击,国民党在华中地区调动了11个军26个师共三十余万兵力向以湖北礼山县(今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军区六万  部队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经过4个月的包围,国民党决定,将于5月4日至9日开始向我中原军区部队发动进攻。
       在这一关键时刻,周恩来于4日从重庆飞往南京,向国民党和美国政府代表提出共同前往宣化店实地调查国民党军队违约行为的紧急建议,国民党和美国政府代表被迫接受这一建议,启程去宣化店。
       5月6日早晨,当代表们乘车到石棵松的时候,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这条河原本是一条四五米宽的溪沟,上有石桥可过。前些天连降暴雨,山洪暴涨,河水淹没了 石桥,水面宽达百米,吉普车被迫停了下来。周恩来跳下车,仔细地观察地形后,对国民党代表说:“河并不深,可找一些人来把车子抬过去。这是你们管辖的地段,能否去找一下。”他们无法推辞,找来了几个保长,但随后几个保长也溜之大吉。
      眼看水势继续上涨,周恩来立即找身边的任士舜商议,恰好任士舜时任中原解放区黄孝县长,于是他爬上山坡,振臂高呼:“我们共产党中央的周副主席来了,我们是到宣化店和平谈判的,请大家来帮我们抬车过河。”农民群众听说周副主席来了,一百多人一拥而来,把吉普车抬过了河。
      老照片记载着一段佳话:为达成谈判协定,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宣化店镇与美蒋代表谈判,他徒步过河的作风至今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由此可见共产党的伟大,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36天的中原突围战役中,仅有5万多人的中原军区部队,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出重围,粉碎了国民党军30余万人的围追堵截,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必胜信念,以及舍小我、为大局的全局观念。共产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革命主张,让穷苦老百姓们相信了这项伟大事业,并从中看到了民族的前途,因此义无反顾地投奔而来,正是因为他们与共产党团结一致,并肩战斗,才有了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评价说:“过去三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已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
      中原突围已经过去75年,在那种极其艰难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宣传教育工作对于革命事业来说是一项利器,离开了这个利器,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历史的车轮向前飞奔了几十年,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国家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我们全国人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才能实现习总书记提出和构想的“中国梦”。在我们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宣传教育工作仍然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各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的条件环境与几十年前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但条件好了,革命意志可能就没有过去那么坚定了,这也可能是人的本性之所在,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意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宣传工作。                  (作者为江夏民革党员)
 
 
[ 武汉民革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鄂ICP备19014777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9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