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的大学问和小启示
马 纯
2019年6月 23日—30日,民革武汉市委会在古城西安举办宣传思想工作骨干培训班。二十四名宣传骨干在市委会副主委李立新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8天的学习参观。这次学习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学风严谨、纪律严明,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让我收获颇丰,遂将所见、所思、所感,诉诸笔端,以文字的形式定格这段难忘的的培训时光。
在革命圣地,触摸历史,感悟历史,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了和延安宝塔照一张合影,车子在延河边弯了一道又一道弯,我脑海里不断出现的是这句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在渭南县参观习仲勋和屈武故居,对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德和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当我们走进梁家河村,站在习总书记住过的窑洞,参观习近平总书记睡过的土坑,他带领村民挖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淤地坝、知青井,一件件文物旧址记录着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梁家河的变化,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敢说敢做敢担当的精神。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村史馆——梁家河村纪念馆,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全面了解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普通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梁家河村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公社),梁家河村本是一个无名的村落,“贫穷落后”、“交通不便”和“穷乡僻壤”是它的代名词。1969年1月16日,包括习近平在内的15名北京知青来到了梁家河生产队,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首先过四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意味着他们要远离城市、远离亲人、缺吃少穿、不能洗澡、风吹日晒、艰苦劳动、孤独无助……在这样的条件下,习总书记一呆就是七年,他带领村民相继办起了铁业社、代销店和磨房,还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改善了村里水渠,挖了第一口沼气池。习总书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的大学问体现在哪里?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一、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都说基层工作难做,工作中大家都抱怨群众工作难做,上访甚至缠访的事情时有发生。合法信访本身是合法的,但是在基层却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的不正常现象。当“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和意识大行其道之后,通过信访实现诉求的情况就会大量出现,更多的公共资源将被占用,规则遭到破坏,有的访民甚至滥用权利,要挟公权。通过这次在梁家河参观,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听了讲解员介绍习总书记与当地百姓的鱼水情,反观工作中,明白了不是群众不愿与你交朋友,而是你有没有真心跟他交朋友;不是群众不跟你讲感情,而是你首先有没有倾入真感情。
二、你的干劲有多足,取得的成绩就有多大。目前,基层单位承载的责任不断增多,从“拆违拆临”到小散乱污整治,从征地拆迁到项目建设,从环境整治到安全生产,有些部门“5+2”、“白+黑”仍然感到力不从心。同时,基层单位配合上级调研考核的任务量不断增多,有时甚至出现“领导干部不够用”的情况。部分单位出现干部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工作成效不明显等问题,部分基层公务员产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工作拖延症。通过在梁家河参观学习,了解到习总书记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因此,在基层工作我们也要变压力为动力,不断锤炼自身谋事、断事、处事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提高自己抽丝剥茧的应变能力。
三、你的公心有多强,你得民心就有多深。在梁家河人的眼里,总书记一直为人耿直,处事公道。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我认为这是为人处世的基石。通过这次梁家河学习参观,我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坚信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而这偏僻、贫瘠的梁家河,更似一条清凉甘洌的源头活水,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洗刷着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洗礼。
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延安精神和梁家河的大学问让我牢记心中。让我们以习总书记当年知青生涯为榜样,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作者,铭记合作初心,牢记团结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为青山民革副主委)